四方城中“刀与火”的传奇 全职妈妈变身烙铁画师

2020-07-26 09:31:03  来源:三秦都市报  


[摘要]时走时停,或快或慢。电烙铁在李采兰手中,像是赛道上的跑车,一路电光火石,起落间,游刃有余。4个十四运吉祥物,顷刻间便呈现在一块木头上。...

  时走时停,或快或慢。电烙铁在李采兰手中,像是赛道上的跑车,一路电光火石,起落间,游刃有余。4个十四运吉祥物,顷刻间便呈现在一块木头上。

  描描画画原本是她的情调。但是变成事业,这种“转型”还是让她颇费了一番周折。

  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

  烙铁画的稀少,让李采兰画出了美轮美奂的人生。

  她被称作大师,她热爱艺术。

  “邻家大姐”醉心创作烙铁画

  7月20日,记者再次来到李采兰的工作室,虚掩着的防盗门,轻敲几声无人应答。

  推开了走进去,挂满整个大厅的烙铁画无人看管,要知道,这每一幅可都价格不菲。径直走向由阳台改造而成的工作间。一幅即将完成的京剧花旦肖像画前,李采兰正在做最后的调整。

  烙铁的笔尖在画板上点点停停,描描画画。饱含了木头香味的缕缕青烟,悠悠然拂过脸庞,弥散了整个小屋。

  她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创作当中。一件帆布围裙工作服,让她显得年轻、干练。很难看出她是一个女儿已经上了大学的妈妈。

  曾经在街边出摊所经历的风霜,已经完全从脸上褪下。窗外的大树枝叶繁茂,树冠刚好高到窗前,一抬头,就是满眼的绿。小阳台改造而来的工作间摆满了形状各异的木头和牛皮,古色古香。室外闹市的繁华和室内古朴和安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连同这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画种,仿佛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感。上午已经拜访过她几小时,因为设备问题,约好了下午来补拍画面。看到她聚精会神的样子,我没敢打招呼,也忘了拍摄。

  艺术成就的突破、家人的认可、教育方式的成功,这一切都滋润着这位女艺术家。“坐吧,别傻站着了。”

  “还是你这身工作服和这里更搭调啊,我看着和这里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放下烙笔,李采兰活动了一下手指,像是多年未见的朋友一样和我聊起天来。

  有过练摊经历的她说话随和,完全没有猜想中的清高和古板。“你看需要我怎么配合,你指挥我来做。”

  放下烙笔的李采兰又回到邻家大姐的形象。大学学新闻传播,毕业后从事过两年校刊校报的采写和编辑工作的她,心领神会。

  处女作成了她的“镇店之宝”

  大获成功加冕“大师”头衔

  一边闲谝,一边作画,李采兰风轻云淡,潇洒从容。她拿出一幅尚未完成的《马头》牛皮烙画,一手握笔一手捉刀。“刀是用来刮白和呈现立体感的,我的原创。”

  将烙画的材料换成牛皮,尤其是加入雕刻的技法,这在国内烙画界都是创新之举。也是李采兰近几年才融会贯通的技法。第一幅作品成型,让李采兰备受鼓舞。作品是不是真的好,李采兰决定让市场去检验。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创作,积攒了一堆“侍女”“花草”“建筑”“脸谱”“卡通娃娃”题材的小玩意儿,李采兰来到街边“试水”,作品出乎意料地受到热烈欢迎。半个小时,全部销售一空。那一夜,李采兰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那一夜,她的思绪天马行空。

  电烙铁,似乎正在打通她艺术创作的任督二脉。她要尝试在一切可燃的物体表面去烙画,比如:瓜子壳、竹子、葫芦、蛋壳、毛毡、丝绵、骨头、甚至早餐吃的烧饼。

  事实上,这些看似“疯狂”的想法都在后面的创作中逐一尝试和验证。根据筛选她保留了两种主要材料:木材(包括竹板)和牛皮,一硬一软。其中在奥松板或竹板木质材料上烙画是业界主流和常态,在牛皮上烙画并加入刀刻的技法,属于李采兰的首创。用牛皮作为材料相对木头,其成本翻了十倍不止,十分昂贵。从素描写生到牛皮烙画,看似都是同在绘画这个范畴,但是对李采兰来说,确是一次“跨界”之举。画笔之于宣纸是柔软对柔软,是黑白灰,是二维平面的;烙铁刻刀之于木板和厚牛皮,却是硬对硬,是千变万化的彩色世界,是三维立体的。难度就是用来被有心人打破的。

  2013年,她花费一整年时间完成一幅1.2米的唐卡,卖了10万元,大获成功。2019年,李采兰的个人画展在宝鸡展出,并获得“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李采兰是宝鸡人,做学生时文化课成绩优异,对描描画画也十分喜好,当年高考考入西北大学,专业是新闻传播。

  “因为我画画不错,大学期间,我给全班同学画素描肖像,成为同学们最珍贵的回忆。”忆往昔,李采兰嘴角飘过一丝傲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随后又回老家结婚生子。李采兰的人生道路平稳有序、波澜不惊。6年时间,全职太太的她虽衣食无忧,也单调乏味。最重要的是,动力和理想与她渐行渐远。

  2006年,夏。她将女儿托付给当了一辈子教书匠的母亲,重回西安,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揣着大学文凭的她,先是在书院门找了一份销售字画的工作。下班后闲逛钟鼓楼广场,看到不少画师摆摊画像的场景,她瞬间找到了目标和方向,那一刻,她似乎感受到了来自内心深处,那份与爱好结合的灵感。买笔买纸,白天上班夜里练画。半个月后出摊,她挣到了人生中用画笔换来的第一个10元钱。一个月后,她画技精进,润笔费也涨到了20元。一个去过上海的老者告诉她,可以尝试一下用烙铁在木头上作画,难度要更大,收益也更丰厚。李采兰下了决心,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西安既没有烙画师,也没有可供参考的烙画实物。她找到一家五金店,买来一支修电器用的烙铁,在一块废弃的木板上试了一下,顿时被烙笔烫出来的色块和形状所惊艳。有消息说,河南南阳一带烙画相对盛行,她只身登上了东去的火车。考察完,花200元带了一套专业的烙画笔。经过一番练习和尝试,花了一周时间,她的第一幅烙铁画作品完成,烙的是“爱因斯坦”,这幅作品至今悬挂在画室最显眼的地方,作为“镇店之宝”。

  “我被烙铁画选中了”

  “我每一个工序大概只需要拍一两分钟,你演示起来会不会有点乱?”我问。

  “不会,我平时干活也是穿插着来,手困了、眼乏了、没灵感了,就换一下,倒倒手。”她说。烙画属于“不可回头”的创作,只有加法没有减法。一个失误,整幅画就得报废。因此,创作中不仅考验技术水准,还得练就顽强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李采兰在创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多幅进度不同的作品穿插进行的原因。

  在画板上打素描底稿,寥寥几笔一幅山水画顷刻跃然纸上,意境无穷;打磨木头时她自嘲又变成了一个木匠,在砂纸的摩擦下树木的年轮变得逐渐清晰;烙画时笔尖游走如龙蛇,或深或浅或粗或细的线条,源源不断汩汩而出;轻轻一扫,一片薄如蝉翼的云雾便表现出来,如梦如幻;需要表现浓墨重彩时,烙笔下时而火苗跳跃,时而青烟袅袅;牛皮上,刻刀发出沙沙的声音,一匹骏马像胶片显影一般呼之欲出……李采兰的每一步都进行得如行云流水,毫不突兀与违和。对烙笔的把控,她早已收放自如。拍摄完毕,再次环顾这个精致的操作间,除了各种作画材料,还放了不少名著。平日里的创作间隙,她会随手拿起一本,看上几页或者一个章节。从艺的这十几年,她对文字的热爱不亚于做艺,李采兰说艺人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这种积淀不知道在某个时刻就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音乐、绘画、文学每个领域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便会产生“通感”,一通俱通。“聊一下你对非遗保护的看法吧。”“时代的更迭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顺其自然就好。不要低估了每一种古老艺术的生命力。冥冥之中,人会选择艺术种类,艺术也挑选适合自己的传承接班人。我觉得十几年前的那个老人,就是烙铁画的使者,我被他发现了,我被烙铁画选中了。”李采兰说。(记者 李宗华)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全职妈妈 烙铁画师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