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为期两天的西安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陕西宾馆闭幕。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其中,“一老一小”两个话题,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5月17日下午,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政协西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陕西宾馆闭幕。(摄影:佟庆利)
“老”问题
养老话题触及民生热点,历来是两会上的聚焦点。作为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西安破解养老难题还应如何补短强能?今年西安两会涌现真知灼见。
数据显示,西安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1.96万人,老龄化率达16.19%,快速化、高龄化、空巢化、多元化的特征比较明显。为提高养老服务质效,西安市正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计划到2021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城市社区和80%以上农村社区。
农工党西安市委会: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农工党西安市委会调研发现,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未能全覆盖,硬件条件较差,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就餐、医疗、康复、锻炼、教育等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此外,养老服务市场主体仍显薄弱,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在攸关养老服务业长远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上,仍暴露较大缺口,具备医护、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为此,农工党西安市委会提案建议,不断改善基层养老的基础条件,在社区建设、旅游文化、卫生体育等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养老服务需求,以购买、置换、租赁等多种方式开辟新的养老服务设施,补齐老旧小区短板;加快制定老年经济发展规划,培育规范“银发产业”,引入或培育一批实力强、品质优、服务好的企业或社会组织,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社区设置基层助老员,引导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加入养老护理员队伍,支持具有能力的养老服务企业兴办护理人员培训基地,挖掘社区志愿者资源潜力,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
针对失能老人照护中面临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农工党西安市委会还建议,整合居家失能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规范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流程、细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标准,提高家庭诊疗服务项目标准,建立居家医养服务质量监管机制。
阎红梅委员:让优秀人才加入养老护理队伍
“养老服务工作强度大、待遇低,从业人员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针对养老护理服务员队伍建设,西安市政协委员、市妇联副主席阎红梅建议,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养老护理一线服务队伍。同时,发挥行业社会组织作用,开展评选“最美养老护理员”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
陈慧委员:让困难老人享受政府养老服务
为破解部分公办养老机构设施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国多地正在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由政府出资修建养老机构,再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营。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探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进“公建民营”新模式,全市已有7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
对比广西南宁等地经验,西安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副主委陈慧发现,西安市“公建民营”尚缺乏针对性政策,政策扶持力度小,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运营方的权责划分不清,监管制度比较薄弱。同时,服务对象定位不清晰,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营性质难以得到规范。就此,她建议,出台“公建民营”养老服务针对性扶持政策,明确免税优惠政策、政府购买政策、补贴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运营方的监管,并明确其公益性定位,围绕服务对象做好前期评估、审核工作,让符合规定、达到条件的困难老人能够享受政府养老服务。
袁晓玲委员:及早布局智慧养老领域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已经成为可能,将在未来成为主流趋势。”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袁晓玲认为,西安拥有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的显著优势,要在智慧养老领域及早布局占领产业的制高点,从而有效推进先进制造业的高效发展。她建议,应在综合开发利用现有工业与制造业生产能力基础上,优先发展老龄用品设计与制造,重点聚焦居家养老智能终端开发与居家养老智能平台设计。可通过创建老龄用品产业园,实现资源集聚,共用基础设施,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小”事情
“小”事不小。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历年来都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西安两会上,多位委员都将目光放在了孩子身上,共同致力于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阳光向上的生活环境。
樊永红委员:加强法治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更好地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当前全社会面临的共同话题。
西安市政协委员、西一路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校长樊永红说,青少年中屡屡出现的暴力伤害、校园欺凌、跳楼自杀甚至是弑母杀师等骇人听闻的事件,无不反映出一些青少年自控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的缺乏,对生命的藐视,对法律意识的淡漠。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的法治教育缺失,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不能有机结合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加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提高青少年明是非、识善恶、辩美丑的能力,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恪守法律底线,最终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目的。”樊永红建议,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采用体验式和活动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积极推进学校、家庭协同共育,组织青少年旁听司法公审大会、观看影视片、模拟法庭等教育活动,使法治教育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使学法守法成为青少年内在的要求和行动自觉。
史鑫委员:让中学生“心理体检”常规化
“根据我们调查,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陕西省近一半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敏感等现象频发。”西安市政协委员、佳桥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及学术总监、西安分公司经理史鑫说,陕西省中学生心理健康各项指标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偏执其他等10个症状均高于全国常模。
据史鑫对西安一所中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近六成学生不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常规性自查,心理自查意识薄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没有足够重视,不能及时干预影响。
令史鑫欣慰的是,目前,西安已有部分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系统,但由于学校对心理档案不够重视,认为建档跟踪工作时间成本高、人力成本大,对日常教学任务有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心理档案只是由学校心理老师在学生入学时填表入档,并没有定期跟踪分析、更新完善,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有心理档案的存在。
“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必须要为中学生建立常规化心理体检跟踪体系。”史鑫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医院相关科室或有资质的心理服务机构与学校一对一对口合作,与中学生一年一次的常规身体体检同期进行心理体检,利用发放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学生心理健康专业测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状态、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压力状态等全面评估,将测评结果录入心理档案,用于长期跟踪及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保心理档案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赵荦委员:多方协力,对校园暴力说“不”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严重影响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威胁着校园安全。
“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导致受害人不敢向老师和家长反映,选择忍气吞声、破财消灾,但往往适得其反。”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方农科工贸有限公司法人赵荦说,如何处理和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是广大老百姓非常关注的事情,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今年省两会上,赵荦在《关于防范校园暴力的提案》中建议,预防校园暴力事件,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更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各方齐心协力,形成合力;面对校园暴力,要勇敢说“不”,及时向老师、家长和学校报告,加强自身保护,学校要协同家庭共同保护;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与执法部门的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各界导报首席记者 李荣 文/图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