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平衡 ——大学生基层干部成长记

2020-01-06 10:42:51  来源:陕西网  


[摘要]2019年9月1日14时15分,兰州西站开往咸阳秦都站的D2678次列车上,坐着两个刚与家人分别的年轻人,石彬楠和刘坤,他们的目的地都是陕西咸阳淳化县官庄镇。...

103_副本

  刘坤查看菊花生长情况

  2019年9月1日14时15分,兰州西站开往咸阳秦都站的D2678次列车上,坐着两个刚与家人分别的年轻人,石彬楠和刘坤,他们的目的地都是陕西咸阳淳化县官庄镇。

  两人都是基层干部,因为工作相遇,又因娃和媳妇同在兰州而熟识,两人已经多次相约奔波在陕甘两地。

  石彬楠,淳化县官庄镇镇长助理,两年前被招录为陕西省首届定向选调生;刘坤,淳化县官庄镇沟渠头村村主任助理,是四年前考上的大学生村官。

  从大学生到乡村干部,从城市到农村,他们面对的何止是两地分居、独身生活、角色转型,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那些农民、农事、扶贫、维稳,略显琐碎而杂乱的工作。

  这与当初的理想相比,有落差,却无憾。

  到基层去!

  官庄镇位于淳化县西部偏南,距离县城30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经济发展在中游徘徊。这里,是他们的主战场。

  刘坤是淳化本地农村娃,初中毕业后,他曾到西安短暂打工。工作的艰辛让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再次走进课堂,2010年,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

  大三暑假,刘坤曾组织了一次徒步旅行,他召集了全国不同省份的10名同学,历时20天,从山西省晋中市走到了北京天安门。

  徒步不是目的。一路上,刘坤把这次行程当成一次基层实践。他们带着投影仪、电脑等,沿途通过视频展播、口头讲解等方式,给农民科普一些农业知识。

  路过山西省阳泉市的一个村庄时,他们给一位搞大棚种植的农民介绍了很多养殖、种植的资料和新知识,还教他使用电脑。“农民挺高兴的,这让我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刘坤说。

  正是此次活动,让刘坤萌生了投身基层的想法。2014年,他响应国家“西部计划”,前往拉萨市城关区的居委会工作。

  和刘坤曾辍学打工不同,陇西娃石彬楠一路读到了研究生。在陕西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他,一心想要搞学术。去基层服务,石彬楠还真没想过。

  “你读这么多书,想没想过咋样能带着农民富起来?”一次假期回家,二叔的话问住了他。

  二叔家种了5亩地,但劳作一年,仅够维持一家人温饱。

  是继续埋头读书,还是如二叔所问去基层实践?石彬楠在实验室坐不住了。他拿起背包,从甘肃老家出发,跑遍了陕南陕北。

  “陕北苹果收益好,陕南生态农业不错。”他一边调研,一边写下心得。此行给他印象最深的,仍是农村的贫穷和农民生活的不富足。

  “如果农民都富起来,该多好!”这番行程,让石彬楠有了去基层的想法。

  2017年,陕西省首次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录定向选调生,石彬楠报了名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到乡镇任职的通行证。

  淳化县官庄镇,成了石彬楠基层工作的起点。此时,刘坤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

104_副本

  两年前,由于对高原气候不太适应,刘坤选择回到陕西。2015年,他考上陕西省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了官庄镇沟渠头村。

  石彬楠(左)走访贫困户

  村里那些活,琐碎而难

  沟渠头村是个典型的穷村。缺水、地形差,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去了城里打工,留下老人在家营务苹果,种点麦子和菜,勉强维持生计。

  淳化县位于苹果“北移西扩”的淘汰圈中。寻找新门道,让群众增收,是刘坤的首要工作。

  2016年,他曾带着几位村干部一起试种香菇,每人投了1万多元。然而,香菇喜湿,不巧那年天气干旱,产量极低。客商不愿意来收购,无奈,刘坤只得蹬着三轮车到邻县贸易集市上卖。

  第一步就走岔了,这让他很受打击。香菇的收益惨淡,刘坤只好再想别的路。

  然而不久,刘坤又失败了。想在村里干成一件事,远不是一次长途“徒步”那么简单。

  2017年,他索性组织村干部们先干,免得农民担风险。他借用农民麦收后空闲的120亩土地,试点种起了西葫芦。虽然产量很高,但供过于求,卖不动,而因收购成本太高,远处的客商也都不乐意来。

  最后,上万斤的西葫芦只能喂了羊。

  连续两次失败,让村里人对他能力有了质疑,这让刘坤懊恼不已,他不得不转换思路。

  此时,刚来到官庄镇当了镇长助理的石彬楠,正意气风发,想要在镇上大干一场。但他的经历也不顺当。

  2018年初,官庄镇准备举办“五下乡”活动,每名镇班子成员都有任务,石彬楠分到的是清洁机关厕所的活。老式的旱厕,气味刺鼻,环境脏乱。

  “干吧,研究生毕业来农村刷厕所,实在是憋屈;不干,领导和同事都在看着我。”最终,石彬楠拿起了刷子,把厕所打扫干净。

  农村工作的艰辛显然超出了石彬楠的想象。

  在官庄镇皇城村的危房改造中,贫困户刘春娟向石彬楠要求,“想修个大点的房子,但手里只有1万元,剩下的你来给我想办法。”

  “这可咋办?”石彬楠也束手无策,毕竟危房改造的补贴已经给了刘春娟,再给就要自己掏腰包了。

  从刘春娟家回来后,石彬楠详细了解了她家的情况,得知她家庭实在困难还有疾病缠身,就帮她申请了大病救助和低保,把申请到的钱送上了门。

  基层工作的琐碎和艰难,打磨着两个年轻人,也让他们迅速成长。

  往前走

  2018年,是刘坤和石彬楠的转折年。

  刘坤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验,去渭南、汉中等地学习考察,最后决定引进耐干旱抗贫瘠、管理方便、市场需求量大的菊花产业。

  沟渠头村引进坤源实业有限公司,约定村里专注菊花生产,产量由坤源全部包圆。刘坤和村干部们带头试点种植管理120亩。11月,菊花大丰收,鲜花送入工厂,加工成干花。

  两个月时间,就销售了三分之一,净收入40多万元。栽苗、锄草、打药、施肥、采花,每天每人80—100元不等,解决了不少留守老人的务工问题。

  刘坤开始了产业规划:先小面积种植,再全村推广,村民可将菊花套种在苹果园里。

  此时的石彬楠,已经适应基层生活,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全镇招商引资做出了贡献。

  2017年底,官庄来了个外地客商,想在这儿大面积种植黄芪,同事们都不太懂,怕引进了砸在手里。

  但学了七年地理的石彬楠却看到了黄芪的前景。

  在他老家陇西,黄芪是主导产业,石彬楠经过比对,陇西和淳化位于同一纬度,气候、地形、水热资源都比较相似。

  种植黄芪应该可行。但事关农民的产业大事,不敢大意。

  随后,石彬楠和同事专门赶到陇西做了三天的实地调研,又回淳化继续比对,最后得出可以在官庄尝试发展黄芪产业的结论,并上报镇上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2018年,镇上经过研究,与客商合作推动全镇试种黄芪500亩。今年,黄芪又给官庄镇带来了商机。依托黄芪,彬县一位商人投资200万元,到官庄建起了个中药材产业园,对黄芪进行初加工。

  如今,种了黄芪的农民已有部分开始采挖,一亩能收入1000多元。石彬楠知道,明后年采挖的黄芪才是大头,丰收就在眼前。

  今年种植180亩菊花的沟渠头村,再次迎来了大丰收,如今已经采摘完的菊花陆续进入加工厂,即将走向市场。

  刘坤在基层的工作也有了另一份收获:今年夏季,咸阳市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聘县镇事业单位人员,刘坤考上淳化县林业种苗管理站,解决了事业编制。(当代陕西记者 张继民)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基层 淳化县 大学生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