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红军传人” ——“三秦楷模”延安市宝塔区消防中队系列报道之二

2019-02-23 08:17:47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摘要]  1944年,延安安塞,29岁的战士张思德在工作中不幸牺牲,用生命刻写下为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荣口号,响彻中华大地。...

  这是一个延安精神传承不衰的动人故事。

  1944年,延安安塞,29岁的战士张思德在工作中不幸牺牲,用生命刻写下为人民利益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荣口号,响彻中华大地。

  29年后,延安市宝塔区消防中队成立。自此,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多了一个传承的载体。危难中,他们是尖刀队,是火场中的前行者,在烈火、洪水中锻造青春;平日里,他们是帮扶队,是群众心中的“招手停”,在琐事、细节上修炼品格。46年来,一代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加入宝塔区消防中队,以张思德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党旗下熠熠生辉。

  危急时,他们是群众最后的希望

  延安城区地处三山两河之间,沿着狭长河谷而建。这里不仅人口密度大,而且还有许多居民居住在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失陷性黄土山体上。一旦发生连续降雨,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13年7月,一场持续24天的强降雨席卷延安。城区多处山体滑坡,大量窑洞、民房倒塌,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指挥中心的求助电话此起彼伏。

  “宝塔中队,这里是指挥中心。黄蒿湾鑫鑫家园小区后山发生山体垮塌,山上民居被毁,被困人数不详,命你立即出动……”

  接到命令,刚刚从救援一线撤下来的宝塔区消防中队中队长助理卢超顾不上喝口水,立刻拉响警铃,带领队员奔赴救援地点。

  救援现场,一位群众一见到卢超就跪倒在地,请他快去救救埋在窑洞下面的妻子和女儿。

  大雨还在继续,坍塌后的山体摇摇欲坠,随时都会发生二次塌方。卢超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地抓住时机展开救援。

  根据救援经验,动用大型机械容易伤到被埋群众。卢超迅速判断救援方位,带领队员用双手在废墟里飞速刨土,碰到石板就用顶杆一点一点撬起挪走。

  雨水模糊了双眼,指甲盖脱落了,腿跪在地上没有了知觉……

  “救命!”终于,卢超听到一声微弱的呼唤从一个缝隙中传来。一条鲜活的生命有救了。

  那年7月,宝塔区消防中队的指战员们24小时待命,常常来不及返回就奔赴下一个救援地点。

  上山、下山,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暴雨中急速奔走。

  手挖、肩扛,他们忍着巨大疼痛,争分夺秒在废墟里寻找生命的迹象。

  身上的衣服来不及暖干就再次被雨水打湿。因为高强度的救援,所有指战员的双手、双腿和双脚都是浮肿的,有的人双腿甚至无法弯曲。

  “危急时刻,我们就是群众的最后希望。只要能救出群众,再危险、再辛苦也值了。”卢超说。

  每一次抢险,都是在与生命赛跑。每一次出发,都是全力以赴。最近的10年来,宝塔区消防中队共参与抢险救援1996起,出动人员12070人次,营救遇险人员1380余人。

  这群平均年龄20多岁的年轻人,将“忠诚、拼搏、奉献”的队训作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在战斗中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了一支延安人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抢险救援生力军。

  平安时,他们是暖心的“消防橙”

  没有救火、救灾任务时,消防队员在干什么?

  2012年4月,延安杨家岭村的群众没想到,消防队会主动跑来给他们疏通排污渠。

  延安市区西北约3公里处的杨家岭,是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较长的一个地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重温红色历史,学习延安精神。

  “那年4月,我们中队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举行党团活动。我发现杨家岭的排污渠由于多年没有清理,散发出恶臭,非常影响周边的环境。”宝塔区消防中队战斗员刘飞说。

  利用休息时间,刘飞山上山下地忙活,把村里排污渠的情况摸了个清。他找到时任宝塔区消防中队中队长雷鹏提议:“杨家岭的排污渠没人清理。咱们把它清理干净吧,让村民和游客有个好环境。”

  说干就干,几天时间,排污渠就通畅了。党日活动从参观学习红色精神,变成了身体力行地服务群众。

  清淤,这不是第一次。

  2011年,一场山洪过后,延安大砭沟许多群众家的院子里积满了淤泥。“当时,我们发现村上都是些老人,干不了清淤的重活。队员们一商量,救完灾后,就着手帮群众把院子里的淤泥清理干净。”刘飞说。

  指战员们的努力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久后,一面写着“红军传人”的锦旗被大砭沟的乡亲们敲锣打鼓送到了宝塔区消防中队。

  “身处延安,遍地都是红色课堂。作为一支有着红色基因的队伍,我们把传承延安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红军传人’的称谓就是群众对我们的最高赞誉。”刘飞说。

  做好“红军传人”并非一日之功。

  宝塔区消防中队的指战员们在日常摸排消防隐患的过程中,将延安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一个小区都熟记于心,一旦接到群众求助,立刻出发为群众排忧解难。

  2017年10月16日,一位女士打电话称其钥匙掉到了下水道里。接到求助电话的宝塔区消防中队战斗员张青坡迅速赶到现场。张青坡二话不说,立刻脱掉外套,将手臂伸进积满了污水、发出阵阵恶臭的下水道试探。由于钥匙掉落位置较远,张青坡就地取材,用钢丝一点点尝试,终于将钥匙钩了出来。

  类似这样的事,张青坡和他的队友们已经做过无数次。

  大事再大,也大不过群众的平安;小事再小,涉及群众冷暖的事都不小。一次次的出警救援,让宝塔区消防中队成为闪耀在延安人心中暖心的“消防橙”。他们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守护着人民的幸福平安。

  岗位上,他们是新时代的张思德

  在宝塔区消防中队,有一支队伍被队员们称为“尖刀中的尖刀”。那就是张思德消防服务队。

  为了更好地激发指战员们的奉献精神,2009年,宝塔区消防中队组建了以党员骨干为核心的张思德消防服务队。这支队伍战时就是先遣队、攻坚组,平时就是宣传队、服务队。工作核心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8年6月,枣园革命旧址,游人如织。

  景区广场上,游客聚在一起,正在听张思德消防服务队战斗员赫耀威讲解消防安全常识。“穿过浓烟逃生时,尽量用浸湿的衣物保护头部和身体,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像我这样……”赫耀威一边说,一边弯腰捂嘴进行同步演示。

  除了消防知识,赫耀威主动把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小故事也编入宣传内容,给游客们讲了起来。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带着小孙子从赫耀威身边走过,他驻足观望,神情严肃,用手抚摸着小孙子的头发,轻声教导孩子认真听讲。“祖孙俩期待的眼神和严肃的神情打动了我,让我深刻体会到传承延安精神是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赫耀威说。

  每逢节假日或周末,张思德消防服务队的指战员们都会到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那里的20多名老红军、老八路。

  指战员们给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下棋、看电视、拉家常。冬天冷了,他们为老人送去取暖的煤;夏天热了,他们会送去解暑的西瓜……93岁的毛光荣老人激动地说:“一看到你们,我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高兴。你们身上这股朴实劲儿,让我好像看见了昔日的战友张思德。”

  延安精神薪火相传。

  在一代代张思德消防服务队指战员的心中,张思德不仅仅是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激励大家争当服务人民的时代标兵。

  血相融,情相依。

  如今,在宝塔区消防中队的带动下,延安消防服务系统有十几支张思德消防服务队活跃在延安的大街小巷。他们用行动显示了为党为民的拳拳之心,以闪亮的青春为这片红色土地增添新时代的荣光。(记者 王睿 王雄 见习记者 杨琳)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红军 延安精神 消防中队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