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新西安以崭新的面貌,汇聚着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资料图片)
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西安综合排名进入前十。 东方IC供图
“金牌店小二”“五星级服务”,为大西安建设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资料图片 记者 冯炜 摄)
西安保税物流中心。 (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 摄)
2018年11月10日,2018西安全球硬科技产品博览会在西安市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资料图片)记者 王健 摄
“硬科技”从概念变成现实,释放改革发展强劲动力。(资料图片 记者 雷伟东 摄)
2018年10月30日下午4点20分,伴随着汽笛长鸣,满载货物的“长安号”中欧班列从西安出发,奔向遥远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至此,中欧班列2018年度开行总量突破千列,标志着联通欧亚、辐射全球的商贸物流体系已初步构成。(资料图片)记者 王健 摄
2018年“网红”新零售平台盒马鲜生落地西安。(资料图片 记者郝钟毓 摄)
近日,市民在盒马鲜生曲江店挑选海鲜。 记者 王健 摄
嘉会坊——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全新拓展升级2.0版本正式升级亮相。 (资料图片 记者 郝钟毓 摄)
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夜景(资料图片) 记者 窦翊明 摄
变革与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放眼大历史,在过往与当下的坐标系里,改革与开放,就是西安这座城市的最佳注脚。
曾经,在这里,西周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工商管理制度“工商食官制度”,秦朝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汉代张骞开启了古丝绸之路这一绵延千年的东西方商道,古长安更是毋庸置疑的世界经贸中心。
今天,在这里,建设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是新时代赋予这座城市的重任,行政效能革命、五星级服务、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是这座城市加速奔跑的决心与姿态。如今的新西安以崭新的面貌,汇聚着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
问题是时代呼声 改革开放是破解城市困局的关键一招
打造“金牌店小二”“五星级服务”的新西安
改革在西安,始终坚持了问题导向,充满了问题意识。
西安是一座千年古都。然而,落后、保守、脏、乱,曾经是许多人来到西安的第一观感——这种印象让西安人汗颜。
问题是时代呼声,西安正亟待破局。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西安从“小烟头”入手,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全面推进“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深入开展,直击城市治理的短板,破除工作作风中的“城墙思维”,掀起了一场城市发展方式的大变革。
2018年1月9日,新华社发布文章 ——《从“官老爷”到“店小二”: 陕西西安以“行政效能革命”实现脱胎换骨嬗变》。
文内提到,在陕西省西安市,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此前的“衙门作风”曾让许多办事群众颇有怨言。
2017年初,西安推进“行政效能革命”,提出政府部门应自觉为群众和企业当好“店小二”。
一年来,西安市政府下放393项行政事权,向社会公布落实1万多项“最多跑一次”事项。许多企业和群众反映,现在办事更方便、更省心,效率明显提高。
2018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西安:剑指沉疴开新局》一文,文内提到:求变,西安“很着急”。
剑指沉疴,古城以“竞”字开局。
2017年初开始的追赶超越擂台赛,便是西安“铁军”首秀。电视电话会议室大屏幕上,10位区县一把手来“打擂”,每人6分钟交流发言。主会场内,市级四大班子领导现场聆听,对各家表现逐一点评。
“少念稿,以后脱稿‘打擂’。让实干者一展身手,后进者脸红冒汗。”点评也辣味十足。2017年,西安月月有擂台,市考核办、督查室每月紧盯承诺履行进展。
2017年12月,“网红”新零售平台盒马鲜生决定落地西安的消息让许多“吃货”欣喜不已。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短短数月之后,2018年4月28日,盒马鲜生西安首店在碑林区开业,紧接着,5月30日西安二店在曲江开业。
为了加速引进盒马,政府部门组建“一企一专班”的服务团队,为项目落地提供“零距离”的全程服务,这让盒马鲜生CEO侯毅对盒马在西安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西安从事关百姓幸福指数的‘小事’着手,掀起了一场城市发展方式的大变革。”
努力作为必然有所回报。西安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华丽转身,一个拥有一流营商环境的新西安跃然人们眼前。
对于大西安营商环境的转变,企业家们的感受是最直观的。市人大代表、沃尔玛陕西百货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工会主席王绍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未来在西安的发展充满信心!
王绍萍说:“西安的营商环境在不断好转,政府部门过去是被动等待,现在则主动上门提供‘五星级服务’。政府部门用‘三顾茅庐’的方式去吸引优秀企业,不仅能够招进来,还能帮助企业在西安立足生存下去。”她表示,沃尔玛进入西安已经有十余年,得到了西安市政府的支持,目前运营状况也不错。营商环境的转变让企业倍感欣慰,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2018年12月12日下午3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发布仪式。
发布会上公布了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前十位城市榜单,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天津、杭州、南京、西安。
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西安跻身全国十强。
政务环境评价维度,西安进入前五榜单。
如今的新西安以“最多跑一次”行政效能革命为重点撬动各个领域改革,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最佳政务环境,创造“金牌店小二”“五星级服务”的西安新形象。
发展是时代命题 改革开放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不二选择
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 GDP重回全国城市20强
西商,一个名词,在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工商管理制度的西安叫响。
最佳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改革开放以来,营商环境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西安,新西商纷至沓来,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
“门槛低了,手续少了,效率高了,开公司越来越便利了”。2017年12月9日上午,西安市场主体超百万,西安好好开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领到崭新的第100万份企业营业执照。
2017年以来,全市持续推进行政效能革命,不断提升“五星级店小二”服务效能,适时出台宽松的户籍新政,助力全市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2017年西安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西安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场主体总量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时隔仅一年,西安再次交出了“2018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突破50万”的出色成绩单。
2018年12月13日,西安2018年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50万户。这一数据比2017年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加76.95%,占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的59.57%。
西安市市场主体存量增速和增量增速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双双高居榜首,市场主体活跃度排名第一。
质变的前提是量变。2018新登记50万市场主体的背后,是西安每一名“店小二”的辛劳付出,这份“成绩单”是大西安“追赶超越”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西安市确定了“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宏伟目标,以“三大革命”破题,以“三大新政”发力,紧盯“三化五最”营商环境目标,纵深推进“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倾心提供“五星级店小二”式服务,全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促进了市场主体持续“井喷式”增长。
2018年以来,西安工商全国首推“365天不间断、24小时不打烊”,全国率先使用了“24小时全智能办照系统”,深化“政银合作”,大力推行“互联网+工商登记”。
全市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压缩简化企业开办时间至3个工作日内等实干创新手段提升了营商效率,从“最多跑一次”到“争取一次不跑”、从“坐等”到“主动”服务方式的转变,以金牌“店小二”的辛苦指数换来了企业群众的营商便利度。
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本地企业积极壮大、外地企业落地兴业,一个个招商项目的纷至沓来,这座城市正以无与伦比的“西引力”,展示着新活力。
2018年三季度西安GDP再度跻身全国城市20强。在所有25强城市中,仅有8个北方城市,位于西北的,西安是唯一一个。据了解,上一次西安入围GDP20强榜单时,还是在1980年。
2018年前三季度,西安市实现GDP5884.31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增速与2018年上半年持平,较2017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西安规模以上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投资等多项经济指标均呈现位次前移。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西安GDP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位,较2017年同期提高了六个位次,西安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增强,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不断显现。
新IP是新形象 改革开放是提升城市能级的硬核力量
“硬科技”从概念变成现实 为西安发展提速赋能
在2017年,VR、人工智能这样的词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新鲜甚至陌生的,不过一年时间,不少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已经进入“疆域”,准备大展身手。随着“硬科技”一词频频出现,着“硬科技”时代已经来临。
事实上,“硬科技”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西安光机所高级工程师、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提出的,指的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科技。
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硬科技”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
当然,若说“硬科技”与我们所熟悉的互联网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因为上世纪的顶级“硬科技”——激光和光纤,正是互联网得以诞生的底层支撑技术。
距离西安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的愿景已经过去一年多,如今,由我市率先提出的“硬科技”已从一个概念,进入国家话语体系。
2018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这次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要对基础研究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突出硬科技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成果。
总理的讲话,在西安硬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让“硬科技”从区域重视上升到国家高度,西安原创概念进入国家话语体系,正说明“硬科技”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增加了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的信心和决心。
2017年,全国首个“硬科技小镇”在沣西新城西部云谷揭牌成立,硬科技小镇发展迅速。
据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公司副总经理温权介绍,目前云谷注册企业750余家,入驻办公200余家,汇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成长性好的硬科技标杆企业,其中生物医药类企业10家,新材料类企业11家,信息技术类24家,智能制造类7家。硬科技小镇的发展,是我市硬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3329”工程(即:打造3个体系,建设3大平台,办好2项活动,发展9大产业),推进硬科技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目前,西安硬科技产业“一十百千万”的格局正在形成,“一”是高举硬科技这一面大旗;“十”是打造数十个特色鲜明的硬科技特色小镇;“百”是百万的科技大军,百万的高校学子和西安校友;“千”是西安成立了千亿级的硬科技产业基金,将要形成8个以上的千亿级的硬科技新产业;“万”是到2021年将形成1万亿以上的硬科技产业规模。
为了给“硬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市谋划建设三大平台。从我市科技顾问、金融顾问、各专业领域的规划专家中遴选以及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推荐,成立了约300人的硬科技专家智库;成立丝路“硬科技”创新联盟,在每个产业领域都安排有一个专业服务机构;与国内外20多个城市联合组建“一带一路”硬科技创新合作(城市)联盟,融通与凝聚区域创新能量,形成城市间硬科技开放共享的新格局。
2017年11月,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2018年11月,又成功举办了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并新增了硬科技产业博览会,搭建了集产业盛会、赛事路演、成果展示、交流研讨于一体的合作平台,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会。
在硬科技产业发展方面,我市实施“一壮大七强化”硬科技产业培育计划,多措并举发展硬科技千亿级和万亿级产业。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市累计已建成众创载体866个,累计建成众创载体总面积2458.78万平方米。在硬科技八路军领域均建有示范小镇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个,在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54个。
在强化硬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布局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预研阿秒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
2018年相继出台了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大幅加大支持力度,2017年新增市级平台90个。国家批复的中国西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在加快建设。
“硬科技加持的西安,应该是古城墙下忙碌的机器人,在文化与科技的交相辉映中看到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作为西安“硬科技”概念的参与者,陕西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副研究员赵锐表示,西安必须要尽快抓住硬科技“八路军”中的两至三个产业,脚踏实地,集中精力发展起来,才能扛起“全球硬科技之都”大旗。
“丝路驼铃”是历史回响 改革开放让城市迎来“昂起龙头”的黄金机遇
“长安号”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幸福班列”
5年前,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长安号”满载货物,从西安港出发,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沿着新亚欧大陆桥,开启了中欧班列“长安号”的跨国旅程。
5年来,在“长安号”的带动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港口口岸平台、立体物流通道、产业高地和自贸区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长安号”成为“龙头班列”“黄金班列”“幸福班列”。
2018年1-11月,“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2018年开行1142列,运送货物总重达112.64万吨。其中中亚方向去程开行465列、回程开行73列,中欧方向去程开行219列、回程开行385列。重载率、货运量、实际开行量三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长安号”班列运力的提升,有效带动了陕西对中亚地区贸易的快速增长。2018年前三季度,陕西对中亚地区贸易额达7.6亿元,同比增长71.2%。
其中,出口6.4亿元,进口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1%和15.1%。借助“长安号”,陕西、西安正全方位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初步形成,让“中国创造”“走出去”,把国外的特色产品“引进来”,促进了资源聚集与贸易发展。
陕西思赢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告诉记者,公司之前一直在深圳发展,直到2018年才全部搬迁至西安,能搭上“长安号”,是公司选择落户西安的原因之一。
冯建军表示,公司韩国客户量比较大,前期企业在对外贸易的时候,主要以青岛作为出口点。现在,随着“长安号”铁路运输网络的增加,运输频率的加大,公司借助“长安号”的交通运输优势,市场布局不断扩大,逐步推进到中亚、欧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长安号”打通了向西的“海陆空网”立体丝路通道,也释放出了更加强劲的牵引力。来自甘肃、宁夏、浙江等15个省和自治区的货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拨,丰富了西部省市资源配置方式,助推西部地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目前,“长安号”运行了西安至中亚、欧洲11条干线,建立了一批海外仓,与青岛港等东部沿海港口开通了“五定班列”,初步构建起联通欧亚、陆海联运、辐射全球的丝路商贸物流体系。
近年来,“长安号”在“一带一路”中开辟出一条安全、高效、便捷的国际进出口贸易黄金大通道,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进一步加速了产业转移速度。
除了帮“中国制造”开拓物流通道外,“长安号”也为本土企业贸易繁荣搭建了“绿色通道”。
2018年以来,西安国际港务区根据“长安号”进出口主要为大宗货物的特点,推行铁路运输“舱单归并”新模式,使企业报关量和通关费用降低90%以上,有效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被国务院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通过中欧班列,爱菊集团直接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5万吨的粮库和30万吨的油脂加工厂,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在当地种植、加工再通过物流运输,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
“中欧班列的开通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新契机,使我们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有了快速通道。”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告诉记者,在近年的合作中,他目睹了“一带一路”构建大通道的诸多创新变化。“中欧班列频次的增加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粮油产品是一个大众物流,我们2018年要达到20万吨,2019年可能会达到30万吨,逐步达到100万吨,如果没有中欧班列的开通,那是不能想象的。”
2018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围绕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000列的“小目标”,借鉴PPP模式,确定了“全面对接市场,一企一线”的运营思路,让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以承包运行线路的方式共同参与班列运营。
西安国际港务区和铁路、海关等部门同频共振,通过多种方式降本提质,“线上订仓平台”提高班列运行效率,“舱单归并”节约企业成本;与北斗所合作研发“北斗在途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货物运送情况,光感、温度、湿度全程监控,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首创中欧班列“延误险”保障了企业的利益,给企业吃下一枚发展的“定心丸”。
“‘长安号’的货运量达到了105万吨,货物品类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服装、机电产品拓展到了几乎全品类产品。中欧班列的开行,打通了向西开放的通道,带来了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聚集,也让一大批企业选择在这里安家。”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孙艺民如是说。
蝴蝶也能掀起巨浪 改革开放全面激发城市创新创业的热情脉动
一杯香浓咖啡充满“双创”味道
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就像一只蝴蝶拍动了翅膀,或许就能掀起巨浪。
改革开放以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一个个商业项目、一批批创业者不断涌现,激发出城市经济的活力与动力。喝咖啡,聊创业,在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国际创客的生活如此精彩!
把时针拨回到2017年的9月29日,这一天,西安创业咖啡街区盛大开街。作为高新区推进创新创业的标志性力作,创业咖啡街区已成为西安最具时代感的创新创业文化社群的众创聚集区,成为展示高新区“双创”成果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名片,吸引了无数创业者的目光。
一年来,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共举办各类活动百余场,获得创业者群体及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西安国际创业大会、中韩高科技和文化企业创业投资交流会、创途之夜投资嘉年华等一系列专业活动,让创业服务更加专业化、系列化、多样化。诸多专业活动的举办,逐步建成了西安创新创业的功能体验区、创新创业资源的聚集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区,致力成为国际一流、国内最优的创新创业新地标。
2018年9月29日晚,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全新拓展升级2.0版本——嘉会坊正式落成亮相。升级后的咖啡街区总面积已经拓展至2平方公里,全新的嘉会坊以西安创业咖啡街区为核心,向东西南北延伸,着力营造“‘5+2’天天有时尚,‘白+黑’时时有创意”的双创氛围,打造文化时尚美丽街区、青年创新创业乐园,新西安生活体验区,中国智慧城市样板。
在嘉会坊,全球顶级资源再度融合,以更时尚、更潮流、更先锋、更活跃的全新形象打造“青年潮流生活方式引领区”。
作为创业者的交流聚集平台,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创业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对接世界顶级资源,助力创业者最大可能实现创业梦想。
如今,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已引进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主要涵盖众创平台、金融服务平台、院校众创平台三大类。其中众创平台包括:车库咖啡、3W咖啡、联才工坊、IC咖啡、颐高高新新经济产业基地、蒜泥众创空间、熠星创新孵化平台、创途在XIAN等机构。
有了平台,还需要聚集资源。为打造专业化服务体系,西安创业咖啡街区累计引进签约包括投融资、法律、财税、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市场营销、技术检测等多个服务方向的专业机构125家,为创业企业及团队提供商务、政务服务及各类资源对接累计2460余起;协助入驻企业享受各类政府补贴、产业服务、专业培训、人才招聘,借助市场化力量,聚集资源,全方位服务创业者。
作为“青年潮流生活方式引领区” ,全新的嘉会坊致力于打造24小时城市聚落,形成“食住行游娱购”六位一体的生活方式闭环,将新科技、新体验以及人工智能融入时尚氛围,为市民带来更深度的新潮体验。
在创业咖啡街区,一杯创业咖啡飘出的“西安浓香”,已成为萦绕在每位创业者心头的“独家记忆”。
……
近两年来,大西安捷报频传,亮点不断,频频受到央视、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关注点赞。《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西安已跻身“新一线”城市。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迢迢丝路横跨千年,古长安曾见证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记忆。
2018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刊发《西安4天迁入落户1.7万人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办理》。西安市推出“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大西安”的新举措。
2018年8月24日,新华社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西安新组建66个“名校+”联合体》为题,报道西安市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
2018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奋斗成就伟业祝祖国繁荣富强》为题,点赞西安在地铁二号线推出的首列移动“有声图书馆”专列。
201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报道了西安过去5年的丝路征程。文章以“打造国际化发展通道”为主题大幅介绍了西安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中亚班列为契机发展外向经济。
2018年12月15日,新华社报道了2018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50万颁牌暨简化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启动仪式举行。点赞西安成为全国第七个市场主体总量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之后,时隔一年整,再次交出了“2018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突破50万”的成绩单。
……
改革开放在西安,汇聚磅礴力量,城市脱胎换骨。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如今,正处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一带一路”文化新高地、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历史机遇之下的新西安,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格局,以追赶超越的奔跑姿态,昂首迈进伟大的新时代。
记者 康乔娜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