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响彻精神赞歌 ——绽放在三秦大地上的文艺之花(上)

2019-12-19 08:58:21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时代和人民,历来是文艺作品最为高远的主题。流传于世的佳作定然少不了时代的印记。时代的土壤,人民的立场,能够滋养出伟大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也在为时代和人民提供着前行的不竭动力。...

4ea7f6b7c3d43019c47bdf5f1709df35.jpeg

  汉中洋县花海中的赛诗会。记者 赵晨摄

  记者 高振博 陆晟

  时代和人民,历来是文艺作品最为高远的主题。流传于世的佳作定然少不了时代的印记。时代的土壤,人民的立场,能够滋养出伟大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也在为时代和人民提供着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这个时代,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已近尾声。在这场消除贫困的伟大战役里,涌现出无数“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文艺作品。它们把政策、信心、技术,用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送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多样化的文艺形式、扎根一线的文艺工作者、丰硕的文艺作品……是这个时代的印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在秦岭巴山的怀抱里,面对大山,汉中人民纵情放歌,在前程光明的小康路上,面向未来,大步前行。

  好戏连台 培育文艺沃土

  12月11日,一场文化盛宴“送”进了贫困山村,摆到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当天,由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主办的2019“天汉大舞台”文化惠民演出走进留坝县江口镇田坝村。快板《旅游脱贫奔小康》、竹笛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板胡独奏《秦韵》、陕南民歌演唱《帽盖子红头索》……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3年,在汉中平均每天就有三四场这样的演出。今年以来,随着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推进,汉中文化惠民演出的场次更是达到了1460场,演出活动注重向贫困村倾斜。演出还吸纳了汉调桄桄、杖头木偶、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持续深入的演出活动,也促进了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774c5763909d12c7953ecd652028afe8.jpeg

  勉县村民表演陕南特色节目《采莲船》。通讯员 蒋虚摄

  党的扶贫政策、脱贫典型故事、生产知识、生活常识等融入一嗓子又一嗓子的秦腔里、一句句小品台词里、一声声快板里,浸润着贫困群众的心田。

  除了演出外,贫困村也是公益电影播放的阵地。8月20日晚,暑气刚消。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罗帐岭村的村民们从家里搬着凳子,带着扇子赶到村里的广场上。“听说今晚看《厉害了,我的国》,走,去给祖国加油喝彩去!”人群中有人吆喝着。电影放映员介绍,除了电影外,他们还会放映《莲藕种植技术》《茶叶种植技术》《农村危房改造》这样的短片,服务群众。据统计,截至目前,汉中今年共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7万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有了文艺演出、公益电影这样的“软件”,贫困村的文化硬件建设也没落下。汉中落实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城固县将贫困村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予以实施;洋县对每个贫困村给予10万元、非贫困村每村给予1万元专项补助经费,实施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留坝县争取县财政专项建设资金680万元,完成46个村(含39个贫困村)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任务……截至2018年上半年,汉中市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160个,为文化下乡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深入基层 浇灌文艺之花

  “我知道,在镇里海拔最高的这个深度贫困村,必须脚踏实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关于人们衣食住行的事情。”12月16日,略阳县白雀寺镇淡家沟村第一书记王全纲面对眼前的云海抒发着感慨,并且写在了自己的文章里,发布在了“读书村”微信公众号上。王全纲还有一个身份——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驻村的日子里,他在扶贫一线用成熟老到又不失细腻的笔触,写下了《淡家沟云雾》《淡家沟的风》等生动质朴的文章。略阳县文联组织地方作家采风的作品《群山绝唱》也描绘的是淡家沟的风景。

  “读书村”微信公众号里还有王全纲汉中市作家协会的朋友们:洋县的任俊峰在小说《刘老爹的村庄》里写下了扶贫干部小全与贫困群众刘老爹的帮扶故事,南郑区的吴中林面对着一头耕牛,抒发着自己对大山的遐思……他们在汉中的各个县区采风,用文字记录汉中扶贫一线的点点滴滴。“读书村”微信公众号里有近3000篇文章,其中关于脱贫攻坚的有上百篇。

  2018年春节期间,汉中市有一支“文艺轻骑兵”大放异彩。这支队伍成员都是由各级文艺院团遴选而出的,他们组成16支红色文艺小分队,在万家团圆的日子奔赴扶贫一线,为群众送去欢声笑语。77场文艺巡演,800多个节目记录了他们的付出和汗水。

  在镇巴,被称为“文艺特种兵”的医护人员通过表演新镇巴民歌、渔鼓、小品、快板等文艺节目,向群众讲述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扶贫政策等。镇巴县群众健康知识、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高达90%。

  “斜杠”文艺工作者也是汉中市文艺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不像“文艺轻骑兵”们那样专业,他们中有的穿上白大褂就是医护人员,有的穿上铁路制服就是乘务员,有的穿上警服就是警察。但是在许许多多需要文艺工作者涉足的偏远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

  汉台“周末喜相逢·社区一家亲”、城固“文化雅集”、西乡“茶香放歌”、宁强“羌文化演出”……这些县区推出的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当地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2019年上半年汉中各县区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00余场。

  基层文化事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文化人才培训提供的“养分”。今年以来,汉中贫困地区基层文化人员接受培训700余人次,市“三区”人才文化志愿者们指导贫困地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0余次。

  彰显特色 结出文艺硕果

  勉县是《定军山情歌》总策划兼制片人陈非的常来之地。“陕南在哪里?陕南就在山水间。陕南是什么?陕南是一个渐渐打开的八音盒。”陈非把这段话写在他的书里。在创作《定军山情歌》之前,陈非还主创了一部纪录片《汉水清流》。他对陕南、对陕南农村、对陕南脱贫攻坚有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让他几度流连于定军山下。现在,一部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电影《雏凤新声》也正在略阳拍摄。

  汉中的风景有种特殊的魅力。陈非将电影拍摄地点选在了这里,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将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电视剧《寻找北极星》的拍摄地选在了这里。

  运用时髦的微电影形式拍摄脱贫故事,在汉中也形成一股潮流,且每每有动人之作。11月30日,留坝推出的微电影《摆·渡》在第四届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此外,镇巴的《守护》、佛坪的《青山新语》、城固的《乡贤》等也都广受好评。

  近几年,汉中各级文艺团体创作的《爷爷奶奶跨佛坪》《懒汉脱贫》《扶贫总动员》等小品小戏也活跃在各大乡村舞台上,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洋县黄安镇庙垭村贫困群众张永忠就是一个被小品小戏打动了心的“戏迷”。50多岁的张永忠,患有视力二级残疾,家中还有年过八旬的老母亲。“以前,全家就靠儿子一人打工养家,自己觉得也没什么希望了,想着过一天算一天。”张永忠曾经这样想。年初,他去看洋县剧团表演的《扶贫总动员》。“越看越不自在,这辈子不能就这么算了。”张永忠说,他看完小品后感觉心里很受触动,回去就养了1头牛、2头猪,之后又种了1亩黑谷、50窝茯苓。

  电影、电视剧、微电影、小品小戏构成了汉中脱贫攻坚文艺作品的新生序列。地方特色民歌、舞蹈、秦腔等传统文艺形式也“旧瓶装新酒”,结出串串硕果。

  略阳县金家河镇司法所所长马志鹏酷爱唱歌。2015年,他成为一名扶贫干部。平时工作中他发现,基层有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宣讲说教收效甚微。他灵机一动,结合略阳方言和说唱,创作了一首说唱歌曲——《靠自己》。“党的政策越好,贫困人口越少。”“喝酒打牌你富不了!”他帮扶的贫困户听后笑,笑完了低头沉思,随后向马志鹏保证,从思想上转变自己。

  现代秦腔戏《汉山红》、羌族舞蹈《你会爱上这地方》、方言快板《钱大妈东拉西扯谝略阳》等也都运用传统艺术形式,创新内容,把主题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为群众所津津乐道。

  太阳落山后的汉中街头是热闹的,有广场舞的方阵,有扇子舞围成的圆圈,还有合唱的人群。欢快的节奏,是汉中人民为祖国繁荣而歌,为社会发展而舞。脱贫攻坚的路上,汉中正踏歌前行。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秦巴山区 文艺 陕西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