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姣姣
9月9日,记者从省统计局了解到,70年来,我省县域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富强和谐美丽新陕西为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将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实现追赶超越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县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县域经济为推动全省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强县引领作用突出
截止到2018年,全省77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0738.27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是2004年的10倍。县均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3.97亿元增加到139.46亿元,有11个县(市)生产总值超过二百亿元大关。县域人均GDP达到49882元,是2004年的10.4倍。县域经济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3.9%,较2004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近十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0.9%。
70年来,面对经济基础薄弱的落后局面,我省狠抓经济建设不放松,尤其是近年来各地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工业,县域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一批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数据显示,到2017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67.49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35.8%,比2004年高9.2个百分点。十强县县均GDP达到356.75亿元,是2004年十强县的8.6倍。在2004年到2017年的14年里,全省先后有4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有12个县进入西部“百强县”。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工业主导地位增强
70年来,为改变我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发展状况,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到2018年,全省县域产业结构为12.4:55.8:31.8,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5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服务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全省有28个县(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在力量。
70年来,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我省从工业入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各地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工业规模,县域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到2018年,全省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5358.12亿元,工业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9%,与2004年相比,比重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县均工业增加值达到69.59亿元,是2004年的13.6倍。县域工业的迅速崛起,强力支撑了我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
70年来,为改变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省各县(市)以加快重点县城、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为切入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为抓手,加快建设农民幸福家园。
数据显示,到2018年,全省县域城镇人口1003.43万人,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6.7%,与2013年相比,县域城镇人口增加156.63万人,县域城镇化率提高7.4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加快了县域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70年来,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和民生“十大工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据统计,到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213元,是2004年的6倍。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9元,是2004年的4.4倍,城乡收入比由2004年的4.0到2018年的3.0,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