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陕西退耕还林20年】吴起: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探索生态文明新实践

2019-09-08 08:39:12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摘要]20年前,地处白于山区的延安市吴起县黄沙漫天,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贫穷落后。20年间,吴起人民传承红色精神,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退耕还林工程。如今这里绿意盎然、满目苍翠,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进入新时代,红色吴起又开始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新实践。...

  20年前,地处白于山区的延安市吴起县黄沙漫天,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贫穷落后。20年间,吴起人民传承红色精神,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退耕还林工程。如今这里绿意盎然、满目苍翠,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进入新时代,红色吴起又开始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新实践。

  初秋时节,刚刚收获完山桃的“树和家庭”林场的场长李树和,开始了今年秋季荒山荒坡补植工程,这个在吴起县成立最早的家庭林场,四年投资600万,绿化荒山两万两千亩,成为吴起县面积最大、造林最多、成活率最高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十二年合同到期后,李树和抚育的这两万多亩林地将成为当地群众多年梦寐以求的“摇钱树”。

  吴起县“树和家庭”林场场长李树和:“生态效益就是山清水秀了,经济效益呢,山桃、山杏都挂果有收入,还有山地苹果。”

  造林第一年,李树和一次投资280万元栽植的生态林,但因为干旱缺水基本没有成活。面对困难,李树和没有退缩,他改变以往的栽树方法,雇佣劳动力培育育林坑,仅此一项,劳务成本增加了三分之一,尽管造林速度慢了,可成活率却提高了。

  李树和:“现在成活率能达到70%,就是15000多亩,再过两年,一定要把这个树成活率达到85%。”

  李树和咬定青山不放松,攻坚克难绿荒坡的精神,正是吴起人民传承红色基因,持续20年向荒山荒坡宣战的真实写照。而鼓励成立家庭林场则是吴起县面对新时代,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的最新实践。(记者 刘军 刘康)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姚金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成林的树谁来管?需要补栽的谁来补?鼓励成立五个家庭林场,用这种新型经营主体承载各类资源,扩大退耕还林面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上世纪90年代末,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总体部署,吴起县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20年间,吴起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昔日人民生活贫穷,生态环境恶劣的革命老区,已被绿意盎然、林草丰茂、瓜果飘香的秀美山川所取代,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崔江勇:“退耕还林20年,我们退掉了黄沙漫天、水土流失的恶劣生态环境,退掉了广种薄收的贫困生活,退掉了单一的农村经济结构,退出了贫困县的行列,还来了满眼绿色、林草丰茂的秀美山河,还来了山区群众的富裕生活,还来了县域经济的新跨越。”

  20年的退耕还林,吴起的荒山荒坡减少了150多万亩,林草面积增加了300多万亩,“一减一增”加速了吴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舍饲养羊做大了养殖业规模,精耕细作做靓了小杂粮品牌,丰富的林业资源催生了沙棘、山桃、山杏等林果业,养鸡、养猪、养蜂等林下产业快速发展,山区群众的生活今非昔比。

  吴起县吴起街道办南沟村村民薛保忠:“现在好么,你看我的饭桌,做的肉、米饭么,还要啥呢,看你们吃不……”

  吴起县沙棘种植面积已达180多万亩,成为全国第一大县。瞅准发展机遇的延安圆方集团,今年一次性投资一亿元,引进国内先进生产线,延长沙棘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延安圆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桂娥:“将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现代化程度最好的一个沙棘深加工企业,每年采购的沙棘果能够消耗吴起当地沙棘果总量的70%到80%。”

  山洼里的南沟村也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去年三月,南沟村采取“土地、资金入股+政府投资+企业融资”的合作模式,一次性投资1200万元,依托青山绿水打造乡村振兴综合体,成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转型新标杆。

  吴起县南沟生态休闲度假村董事长闫志雄:“政府给我们创造道路啊、广场啊、接待中心这个条件,我们老百姓入股入了180多万,今年截至现在,我们又收入100多万,如果连这些小卖部、小吃加起来是150多万。”

  从李树和的家庭林场,到圆方集团扩大投资,再到南沟村依托绿水青山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吴起县持续20年推进的退耕还林工程正在转换成新时代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崔江勇:“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和生态服务中,助推吴起由绿变美、由美而富、富美结合的新跨越。”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退耕还林 吴起 生态文明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