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延安:不忘初心 继往开来

2019-08-27 09:34:51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延安,既是黄河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

  去年以来,延安市安塞区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抓手,文旅产业已成为安塞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安塞区有陕北说书、剪纸、民歌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人才16686人,其中腰鼓手10616人。图为8月11日冯家营村安塞腰鼓表演。 8月11日,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认养果树,做个快乐的城里“果农”。以上照片均由记者 肖晓良摄 8月7日拍摄的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延安,既是黄河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他从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延安,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壮丽诗篇。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延安吴起镇。此后,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平,解放了全中国。

  如今,这片红色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寻访延安的红色印记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连日来,在延安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等地,“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心中的感动和震撼前所未有。

  8月,正值盛夏。走在延川县永坪镇的大街上,“永坪会师”的雕塑耸立在道路环岛中央。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成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延川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冯延东告诉记者:“永坪镇早在红二十五军到来之前,就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中心,是西北红军的根据地。”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这是毛泽东亲自指挥“切尾巴”战役胜利后,所赋诗中对吴起艰险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国民党军队紧接着追了上来。中央红军在没来得及吃一顿饱饭的情况下又投入激烈的战斗中。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中央红军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结束了长征的最后一仗,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破产。

  1935年11月6日一大早,红一方面军各部和红十五军团部分指战员从驻地向甘泉县象鼻子湾村集结。当日12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毛泽东在这里第一次总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长征胜利结束了,敌人围追堵截的计划破产了!”“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将载入史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如今这里绿树成荫。在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来自红军小学等学校的小学生在这里当起了小讲解员。他们语速欢快地打着快板,诉说着历史,讲述着如今的好生活。

  在延安南部的富县,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这里对国民党军发起进攻,打响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这是一场被毛泽东称为“奠基礼”的战役——直罗镇战役。

  直罗镇战役中,活跃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的一支少共营,他们大多数都是12岁至15岁的少年。直罗镇战役前夕,少共营12名红军战士化装潜入国民党军驻地黑水寺侦察敌情,情报送出后在返回途中与国民党军相遇,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后被残忍杀害。直罗镇战役胜利了。小战士们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带血汗的脚印和英勇的事迹。红军指战员们将这12名战士集中安葬在一起,立碑永记。

  ……

  在延安,还有更多的红色事迹感动着我们。“切尾巴”战役、直罗镇战役、“雪地讲话”,一个个重要的节点,为红军长征落脚延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胜利会师、瓦窑堡会议、东征抗日,为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带来了希望。

  红色圣地散发多彩之光

  蜿蜒的山沟沟,蓝蓝的天,火红的太阳跃出地平线。

  长征精神不仅辉映全党全国,而且在革命老区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近年来,作为长征的落脚地,延安开始了小康路上的新长征:发展红色旅游、扶持绿色产业、加快黑色能源经济转型……红色圣地正在变为一座多彩之城。

  8月13日,记者走进富县绿平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分选加工车间。在这里,一颗颗苹果必须经过清洗、分拣、糖分测量等重重“关卡”,才能被装入箱内,送往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

  “延安的苹果都论个卖,一个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价格,就必须有过硬的质量。”富县绿平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录平告诉记者,这条智能选果线最“牛”的地方,是每秒可为苹果拍摄17张照片,来检测苹果是否有霉心病。这就相当于医院的CT一样,苹果内部是否有问题,里面有没有虫子,一目了然。

  记者了解到,延安市在苹果精细管理普及推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在苹果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上的后整理举措,累计建成智能选果线64条、冷气库109万吨。“苹果的质量整体上了一个档次,自然就能卖出好价钱。”张录平说。

  去年,延安通过苹果产业后整理,带动苹果产值增加18亿元,果农人均增收2510元。

  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大片的薰衣草花海、异域风情的建筑物、硕果累累的苹果园让游客眼前一亮,纷纷赞叹:“这哪里是黄土高坡,分明就是生态优美的度假小镇!”更有趣的是,就连村上羊圈的围墙上,也画着各种可爱的卡通画,俨然成了羊儿们的“幼儿园”。

  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现在只要花300元就可以在南沟村认养一棵苹果树,获得它一年的采摘权。等到收获季节,香脆的苹果将第一时间送到“认养者”手中。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民卖果难,又开辟出销售新渠道,还提高了农户收入。

  随着“三变”改革的推进,南沟村村民形成了多元稳定的增收渠道。这个曾经偏僻落后的山区村落华丽转身为乡村旅游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

  延安的巨变,更是在这组数据中体现——

  2018年,延安市生产总值1558.9亿元,是1949年的4585倍,19.5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66%,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三区九园”工业框架基本形成,14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6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17个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加快建设,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达到481户,实现营业收入489亿元;

  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77.5万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达到81.3%;

  延安还实施了延河等主要河流的治理和治沟造地工程,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

  如今的延安,看不到荒山秃岭的苍凉,再难见黄土弥漫飞扬;在沟沟壑壑青绿的底色中,烂漫的山花、摇曳的果实,点缀出一幅多彩延安的油画。在这里,共产党人迎难而上、不懈拼搏的奋进姿态始终如一,初心不改、伟志不移。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革命圣地 延安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