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 | 追思民族英雄谢子长

2019-08-21 09:20:41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子长县(现为子长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原名安定县,为纪念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的创始者谢子长,1942年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中共党史上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近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走进子长市,追思谢子长将军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 记者 张姣姣

  子长县(现为子长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原名安定县,为纪念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的创始者谢子长,1942年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中共党史上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近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走进子长市,追思谢子长将军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投笔从戎 立志救国

  在距离子长县城25公里的李家岔镇枣树坪村,有一处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窑洞院落,院落由上院、店院、下院、侧院4个部分16孔窑洞组成,这里就是谢子长16岁之前生活成长的地方。

  走进谢子长故居,里面陈列着400多件实物和100多幅图片,这些实物和图片,从投笔从戎、创建红军、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统一、群众领袖和民族英雄四个方面,生动展现了谢子长将军革命的一生。

  据史料记载,1897年1月,谢子长出生于安定县枣树坪村,1918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1919年转入榆林中学。在此期间,谢子长受到杜斌丞校长和“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立志救国救民。

  讲解员介绍说:“百姓的苦难和官府的腐败都使谢子长认识到,单靠笔杆子是救不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的。1920年,他报考了太原学兵团,投笔从戎,决心以武装来打垮旧世界。”

  民族英雄 虽死犹生

  1934年8月,谢子长在清涧县河口镇战斗中不幸负伤。讲解员介绍说:“当时,谢子长穿了一件深紫色夹袄,血涌出来他却一声不吭,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胜利。战斗结束后,谢子长不顾重伤在身,又率军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敌人一个营,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1935年春节前,谢子长伤情恶化。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年仅38岁。

  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毛泽东专门为他题写碑文,并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为纪念谢子长烈士对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央决定将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并建立了烈士陵园。

  子长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东北部的走马梁山脚下,园内伫立着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3000多位子长籍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并被民政部、陕西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革命的一家”

  谢子长一家是“革命的一家”。在谢子长故居,谢子长大哥谢德惠的孙子谢祝佩说:“我太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谢德惠,二儿子谢占元,三儿子谢子长。谢子长在北平加入共产党,后来我太爷动员家里的男丁都去参加红军。家族中共有38人参加革命,9位亲人牺牲。”

  据介绍,谢德惠十多岁便执掌家业,如慈父般带大兄弟姊妹,是谢子长走向革命道路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也是谢子长回陕北发展的第一批党员。1930年8月被组织营救出狱后,谢德惠迅速帮助弟弟谢子长发动群众,联络组织,巩固红色政权,招兵买马拉队伍,掌管后勤保障,甚至耗尽苦心经营一生的家业也在所不惜。

  英雄事迹感天地,革命精神代代传。谢家后人谢美林动情地说:“我父亲很小就参加了红军,他常跟我们讲,现在的好日子是牺牲的亲人和革命先烈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本,要干好本职工作,把先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谢子长 革命 窑洞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