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的艺术人生:半生青山,半生黄土

2019-07-08 09:04:46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摘要]  2019年6月15日张小琴教授陪同刘文西老院长参观西安美术学院《时空留痕》本科毕业展,老院长看的很仔细,一幅都不愿错过 摄影:苟秉宸刘文西,一个对黄土地恋恋情深的画家,从上世...

09k6p8k0.jpg

  2019年6月15日张小琴教授陪同刘文西老院长参观西安美术学院《时空留痕》本科毕业展,老院长看的很仔细,一幅都不愿错过 摄影:苟秉宸

  刘文西,一个对黄土地恋恋情深的画家,从上世界50年代起走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画尽了风土人情,但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吴作人曾用“半生青山,半生黄土”来形容刘文西的艺术经历。从小桥流水的江南,到雄浑壮阔的高原,刘文西对艺术的感悟随着生活发生着变化。或者说,艺术的感召让他选择了陕西,选择了黄土地。

  “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嵊州。1946年在阳山中学读书时,第一次听到美术老师讲到世界上有个大画家叫“达·芬奇”,当时译文是“达文西”。刘文西便想:我们都是“文西”,他能成为大画家,我为什么不行呢?从此,刘文西更加发奋了。

  1948年,刘文西的二舅钱孝衡(曾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陪他看画家商敬诚的花鸟画、人物画,刘文西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他一直把商敬诚看做是他画画的启蒙老师。

  1950年,刘文西就读于陶行知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拜王琦为师。17岁的刘文西,听王先生讲课时提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刘文西学习美术后接触到的正式的理论指导,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毕生追求。刘文西曾说:“虽然当时我年龄不大,但这个理论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从此我知道了文艺是什么,知道了文艺与人民、与革命、与政治的重要关系。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使我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明确了创作道路,即‘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文艺方向和文艺道路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关键。这对我以后的创作生涯都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不再盲目了、不再不懂事了。我非常明白我为什么画画、为什么人作画。”

  由此,刘文西深知画画不能光在书房里练技术,一定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每个假期回农村老家,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收工就在村头画速写。在育才学校也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在校期间参加了皖北、亳县等地的农民运动。参加抗美援朝活动,并在学生会担任工作,向报刊投稿的稿费还解决了自己的部分读书费用。

  首先要把中国的艺术掌握好

  1953年,刘文西被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五年制国画系录取,进行了严格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包括素描、速写、解剖、透视、色彩等。浙江美术学院的教学和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当时方增先、宋忠元、李震坚、周昌谷、顾生岳等美术界前辈都曾在浙江美院授课,教学生创作和实践。学校当时还要求学生到各个地方去实习写生。

  与刘文西亦师亦友的方曾先,当时是刘文西班级的班主任。华商报记者昨日采访评论家程征时,他说在方先生眼中,刘文西是个可爱的班长。一次,方先生带学生去爬黄山写生,当时没有缆车,老师学生们都背着铺盖、画具一起爬山。到了一个平台,大家都累瘫了,坐下来休息。只见刘文西背了三个人的行李爬上来了。原来是帮其他同学背的。上来之后,行李一扔就往山下走。老师叫住他问:“怎么还往山下走呢?”刘文西说:“我在半路看有个景色好,我要去画一下!”

  刘文西在浙江美术学院时,主要学习的是俄罗斯素描的风格,比如契斯恰科夫、列宾、苏里科夫等的现实主义绘画。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给他很大的启示:中国人的绘画怎么可以不去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呢?后来刘文西走上了中国画的创作道路。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为中国人,首先要把中国的艺术掌握好,要用中国传统的艺术方式去表现中国的社会现实,要用水墨表现出人物的立体感和个性特征。”

  大学毕业实习时,正赶上1958年山西永乐宫搬迁,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曾组织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学院的几十位师生,将永乐宫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临摹下来,以防搬迁过程中有个闪失,以便有个恢复的依据。刘文西和同学们参与其中,中国古代壁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深深地影响了刘文西。

  陕北延安 跟人民在一起

  毕业实习时,刘文西从山西永乐宫转到延安,开始在延长油矿,但他觉得还不够深入人民的生活,于是后来去了毛泽东主席住过的几个村子,比如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凤凰山等,在杨家岭一个毛主席警卫员住过的地方住了很长时间。

  刘文西向当地老百姓了解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过程、背景,向农民了解了毛主席在杨家岭的一些日常生活,散步、开荒、种菜、在麦场上看书等。在延安的这一段实习生活,刘文西真正跟陕北的农民在一起,真实地了解了毛主席当年的生活,全面考察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背景,这些对他创作的影响很大。

  美术评论家程征透露,刘文西在延安写生的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大量用铅笔、炭笔画的速写非常具有感染力。此后,刘文西曾数十次去陕北写生创作,足迹踏遍陕北的山川沟壑,并与陕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创作了大量表现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风土人情的作品。

  刘文西到陕北实践写生,不是浮光掠影地去画画风光、人物,而是先和当地人交朋友。他曾讲述在陕北认识的最久的朋友之一景聚才,两人在杨家岭认识,景聚才说起自己家时只说要翻一座山,没说具体村子。几年后,刘文西回到陕北想去找他,就翻过那座山。冬天山上有雪,翻过山后坐在雪上滑了下去。因为不知道景聚才在哪个村子,刘文西就开始喊他的名字。正好被景聚才母亲听到了。母亲说景聚才到别的村子了,不在家。刘文西就在他家住了一晚上。后来才知道这个村子叫常沟村。两人一直保持联系,刘文西说:“他身上的陕北农民味儿特别浓,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美术流派 炭笔画 青山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