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部长南翔宇代表省农工党发言
加强我省湿地恢复与保护的建议
一是加强对湿地的科学研究。以湿地资源持续发展调查为切入点,逐步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省和区域湿地资源动态信息库;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生态工程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等研究与推广,加大湿地开发的科技含量。
二是建立建设项目湿地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湿地开发影响评价,合理选择和定位建设项目,使不利的可能性影响降到最低,保证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是对湿地进行修复和水源再生与替代。通过生态设计,将部分已经被破坏的湿地逐渐进行回归修复。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湿地保护区。通过建立保护区的方式,使典型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与恢复。
五是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组建省政府专职湿地保护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统一组织领导下的各职能部门责任制,明确部门职能,增强部门间的联系和协调。制定有关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法规,完善配套法规和管理细则,用制度保障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逸群
加快退耕还湿切实保护洪泛平原湿地
1.全面落实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精神。对符合条件的退耕地加快还湿进度,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湿补助资金,确保湿地保护红线。通过退耕还湿试点项目建设,使湿地破碎化、岛屿化现象逐渐消失,由片状分布转为连续分布状态,从而使湿地的多样性、完整性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和修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2.开展全省湿地围垦调查,摸清湿地资源被围垦情况。对不存在权属争议、不属于基本农田、不在第二轮土地承包范围内,且具有还湿的水源保障条件的退耕还湿地块,编制《陕西省退耕还湿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不复垦”。
3.坚决制止继续围垦湿地的行为。出台全面禁止开垦和无序利用洪泛平原湿地的相关规定,发挥好林业主管部门在湿地保护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联合相关部门共同采取强制措施,严格禁止继续围垦占用洪泛平原湿地,维护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汉中市政协副主席王晓亚代表汉中市政协发言
建议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引入联席会议制度
一是规范湿地保护管理的秩序。多部门共同参与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体制,势必造成管理混乱、执法不力,甚至出现推诿扯皮、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工作局面。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湿地保护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和执法行为,促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解决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联席会议具有指导广泛、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快捷迅速的特点,可以快速高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可以确保湿地资源得到系统、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
三是明确工作责任,调动部门工作积极性。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可以明确各成员单位在湿地保护中的具体工作责任,也可以密切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形成共享信息、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四是拓展宣传层面,提高宣传效果。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可以促进各成员单位在湿地宣传工作上形成合力,通过一些大型社会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和公众的生态意识、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涛
湿地保护应建立联合联动协作机制
一要建立湿地保护联合联动协作机制。要以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建设为契机,建立跨省市区的生态保护联合、联动协作机制,在渭河、黄河沿岸及主要支流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将湿地建设成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重要窗口。
二要严格执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土地、水利、环保、发改等部门在湿地保护中的职责,对于我省沿渭河、黄河流域的项目建设要严守底线,明确功能定位,规范开发秩序,从源头上发挥“防火墙”作用;要支持培育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主导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实现绿色发展。
三要务实推动“河长制”工作。将河流生态治理和湿地保护工作上升到创建国家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高度,纳入“河长制”的工作考核,防止湿地保护工作流于形式。要坚持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管理并重,统筹林业、水利等部门建立的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职责,建立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的长效工作机制。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常伟
加强黄河湿地保护打造鸟类栖居天堂
一是明确权属、权责一致,理顺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议将7个黄河湿地保护站的机构、编制、人员纳入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区管理处作为统一的协调监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负责的保护管理体系。
二是出台政策、加强执法,强化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措施。建议出台湿地生态补偿、湿地保护奖励等相关政策,夯实湿地保护长效化的基础,确保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加强湿地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和规划内容,科学划定湿地保护红线,明确具体的保护范围和界线。
三是引进人才、加大投入,提供湿地保护管理科技支撑。要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拓展湿地保护国际合作项目等,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宜游生态美丽新陕西。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区鸟类栖息地、人类康养地建设,为鸟类留下更多的栖息地,给子孙后代留下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俊
加强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是协同管理,依法保护。目前,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建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西安市湿地保护条例》,规范旅游活动,加强核心区管理,严格控制保护区新建项目审批立项。
二是调整思路,实现双赢。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转变建设思路,特别是与西安发展的“森林化、园林化、大绿化”规划思路结合起来,探索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型管理模式。
三是明确土权,科学规划。《西安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于2005年,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湿地保护功能需求,建议尽快调整总体规划,将保护区内河堤路内侧的区域都划归核心区,并在核心区建立严格的保护管理机制。
四是加大投入,科学保护。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立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库和监测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减灾降霾效能评估等科学研究项目;实施管理队伍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保护区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
神木市政协副主席白枝堂代表神木市政协发言
加大红碱淖自然保护区支持力度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保护好红碱淖湖泊和湿地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不容乐观。
建议陕蒙两省区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依据陕蒙两省区《省际合作会商会议纪要》精神,积极落实黄委会编制的《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札萨克河和蟒盖兔河年均入红碱淖水量分别达到188.8万立方米和220.9万立方米,形成常态化放水机制。
协调有关方面调整马泰壕煤矿井田范围,使其退出红碱淖保护地带,确保红碱淖湖泊安全。
红碱淖是榆林市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治理任务艰巨,资金需求量大,仅靠榆林市和神木市级财政难以保障,需上级财政在移民搬迁、引水工程、水质治理、河道整治、植被恢复等项目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中央和省上已相继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建议将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环保部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以便集中更多资金解决湿地保护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编辑: 陈晶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