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2018-06-08 09:56:17  来源:各界导报  


[摘要]2018年高考今天是第二天,无论是看着别的家长送考,还是送自己的孩子考试,总会让人思绪万千。记忆中的年轻时代,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场上,自己命运曾经被改写了!...

  2018年高考今天是第二天,无论是看着别的家长送考,还是送自己的孩子考试,总会让人思绪万千。记忆中的年轻时代,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场上,自己命运曾经被改写了!

  过去冲刺高考的那些年,馒头就咸菜,点蜡熬油;骑自行车赶考;跟亲友同挤一张床……点点滴滴的回忆中虽然多是辛苦,但也满满的是一种幸福。

  1977高考

  陈若星 全厂考上她一个通知书被人藏起

  □记者李彦伶文/图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著名作家、十一届陕西省政协委员陈若星至今仍对当年的高考经历难以忘怀。

  1977年,19岁的陈若星在一家军工被服厂当缝纫工,每天穿梭于机器轰鸣的厂房大车间内。因为工作出色,曾被推选为厂级先进工作者。天生爱劳动的她更热爱读书,闲暇之余心中常有些许迷茫,不知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1977年的国庆节,爸爸的一位好友来家里做客,带来了一个令她振奋的消息:高考可能要恢复了!

  当天晚上,她彻夜未眠。半夜爬到床底下从纸箱里翻出了多年未动的中学课本,用袖子轻轻拂去落尘。开始每天带在身边,做工之余拿出来细细阅读。尽管白天晩上三班倒,下班后已疲惫不堪,但看到书,倦意一扫而空。与书相伴,她时常忘记睡觉。

  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1977年的高考在冬天举行。当时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厂里适龄青年大多都去报考了。

  究竟能不能考上?陈若星碾转反侧,高考前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的她万分焦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内容没有掌握。于是披上衣服就往外跑,跑到一位中学老师家里去敲门。老师都睡下了,又穿上衣服出来劝说她回去好好休息。她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半。

  那一年的12月,很寒冷。高考当天早早起床,陈若星一人穿过田野,直奔西安市第85中考点。她清晰地记得那天东边地平线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好美!

  高考成绩公布,陈若星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大学历史系录取。

  “如今回想起来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我感恩改革开放,怀念和感谢那个时代!”陈若星深情地说。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同厂政工科女科长的儿子和她同时参加高考,落榜了。那位女科长不知怀着什么心思,将她的录取通知书悄悄地压在褥子底下。心急如焚的她跑到招办,被告知厂里就考上她一个。她再次回厂里找,那个女科长不情愿地从褥子下拿出她的录取通知。手握通知书的那一刻,她热泪夺眶而出……

  陈若星被录取的消息传开后,工友们纷纷称赞。离开工厂很长时间后,她作为先进工作者的照片仍在厂里宣传栏里贴着,路过的工友都以她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1977高考

  王越群 馒头就咸菜睡通铺三次高考圆了梦想

  □王惠玲文/图

  1977年的10月,大荔户家公社中学,土墙根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看书学习,16岁的王越群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学校里一下子多了很多认真学习的人,因为高考制度恢复了,大家都跃跃欲试。”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兼首席专家王越群说,恢复高考的消息刚一传开,村里上至三十多岁中年,下到十几岁少年都兴奋极了。

  “当时既紧张又兴奋,也没见过高考的场面,约着三个伙伴就去省城了。”王越群回想起当年懵懂的自己不禁笑了起来,他说,自己爱好画画,但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便去参加西安美院的艺术考试。当看到教室坐满40多人,其中还有知名的农村画家,他便傻了眼,“当时就知道肯定考不过,第一次高考虽然失利了,但算是对高考开窍了。”

  1978年,王越群选择了自己擅长的文科,“当时我们都是住校,吃饭主要就是馒头就咸菜,晚上就睡大通铺。”他回忆说,班里农村孩子一般三天才回一次家,,回家的目的就是背馒头回家的目的就是背馒头,“当时很艰苦,,学校没有食堂学校没有食堂,,大家都从家里背干馒头和腌好的咸菜当饭吃,,每天如此每天如此。”

  为了能考个好成绩,,点蜡熬油是当时校园最常见的画面。。艰苦奋斗数月后,,王越群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高考。“我至今都能回想起那次第一天考试的情景,自己压力太大,太想考好成绩,第一场语文考试手一直发抖,差点晕倒考场。”因为考试中巨大的紧张情绪,和差强人意的数学成绩,王越群的第二次高考再次败北。

  “那时候感觉人生一片黑暗,就回生产队拼命干活,最后累倒在工地上,躺在家里三天下不了床。”王越群说,累瘫的那三天他作出最后的决定,再考最后一次。

  母亲帮他收拾好被褥,装好蒸馍,王越群又踏上了求学路。“这段特殊的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打造了我坚韧的性格,锻造了我坚持到底的韧性。”

  “1979年,我18岁,高考成绩317.5分,被西北大学录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由此改变了我的一生。”

  1977高考

  安保仁 和大哥共挤单人床冲刺一月

  □记者唐冰文/图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我可能会继续在建筑公司作临时工,或者回家乡务农了。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2018年高考前夕,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安保仁感慨万千。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安保仁成为有幸“被时代选中的人”,走进了高考考场。母亲的话坚定了他的决心

  “那年,我在西安第四建筑公司做合同工,当时工区班组上的年轻人都在议论恢复高考的消息,但我压根没想这事儿。”安保仁说,“自己初中只上了一年级,并且所学知识还荒废了十多年,去参加高考上大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后来有次回家,母亲看似随意的一番话,让安保仁下定了拼搏一试的决心。

  “十年来,妈知道你一直想上学,刚回村的时候,你把别人要烧的课本拿回来自学。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以前是没有机会,但是现在机会有了,不试一下太可惜。”安保仁复述着母亲的话,思绪慢慢回到40年前紧张备考的场景。

  从消息披露到进入考场,大部分考生只有两个多月的准备时间。但留给安保仁的时间更短,当他下定决心参考的时候,距离考试只有一个月多一点日子了。向建筑公司请了假后,安保仁便去了大哥就职的学校开始备考。

  白天学、晚上学,偶尔也去听听辅导。但他觉得辅导速度慢,不如自学效果好。在那一个多月里,安保仁和大哥共挤在一张加了不到一尺宽板子的单人床上。一天24小时,除了休息六七个小时外,就是读书,背资料,做习题。

  考试那天,他起了个大早,但第一天的“战绩”让他备感挫败。“数学近一半题都没有答,政治有好几道题答得不理想。”傍晚回到家,安保仁垂头丧气,饭也吃不下,给母亲说第二天不想考了。

  “我斜靠在被子上,母亲陪我坐了很久很久,然后很平静地说,‘做事咋能做个半截子就不做了,考得再不好也应该考完。别人就都考得比你好?说不定明天能考得好一点呢!’”母亲的话不多,声不大,但却让自己心情好了许多。

  第二天两场考完,他感到答得还不错。能不能被录取心里没底

  那两天,和安保仁一起进入考场的还有全国570万考生,最终仅有不到5%的人能被录取。

  “当时能不能被录取,心里没一点儿底,基本不报录取的奢望。”考试结束后,安保仁急忙赶回建筑公司工地继续干活。

  春节过完,也没见到通知书的影子。那时,他彻底绝望了。

  “春节后,我早早回到建筑工地上班。好不容易挨过了一星期,趁礼拜天就又赶回家。做梦也没想到,回去第二天早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家门口,那可真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安保仁说,自己是村里恢复高考第一年唯一考上大学的人。这年3月,安保仁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如今的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1978高考

  裘雪红:同学们统一骑自行车前往考点

  □首席记者原登荣

  裘雪红高中毕业后,没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知青或工人。

  “恢复高考前,我也曾渴望过大学生活,但现实情况下,我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然而,时代给了我另一个选择——1977年恢复高考让我梦想成真。”裘雪红搭上了通往象牙塔的顺风车。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个年头,刚刚沉寂了7个月的高考考场又迎来了更为汹涌的考生大军。610万人在这里释放岁月的沉淀,只为梦圆大学。

  1978年7月20日,不满17岁的裘雪红参加了高考。“能赶上高考,同学们都很兴奋,生怕错过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说起当年备战高考的经历,她内心地激动依然溢于言表。

  “我的母校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对这次高考很重视,从4个应届毕业班中挑选出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重点班,抽调了当时学校各科最好的老师担任主讲。”裘雪红说,当年考试由学校老师亲自带队,三天时间里,学生们统一骑自行车前往考点,考完再由老师带回。最终,裘雪红和十几位同学走进大学殿堂。

  “当时考试英语只有15分,而且只作为参考科目不计入总分。志愿是考后估分填报”。结合老师、家长意见和自己的兴趣,裘雪红选择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遥控遥测专业。

  因成绩较好,裘雪红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如今,她已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多次参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教育部教学评估及专业认证和省级实验中心建设等工作。级,并且所学知识还荒废了十多年,去参加高考上大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后来有次回家,母亲看似随意的一番话,让安保仁下定了拼搏一试的决心。

  “十年来,妈知道你一直想上学,刚回村的时候,你把别人要烧的课本拿回来自学。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以前是没有机会,但是现在机会有了,不试一下太可惜。”安保仁复述着母亲的话,思绪慢慢回到40年前紧张备考的场景。

  从消息披露到进入考场,大部分考生只有两个多月的准备时间。但留给安了。向建筑公司请了假后,安保仁便去了大哥就职的学校开始备考。

  白天学、晚上学,偶尔也去听听辅导。但他觉得辅导速度慢,不如自学效果好。在那一个多月里,安保仁和大哥共挤在一张加了不到一尺宽板子的单人床上。一天24小时,除了休息六七个小时外,就是读书,背资料,做习题。

  考试那天,他起了个大早,但第一天的“战绩”让他备感挫败。“数学近一半题都没有答,政治有好几道题答得不理想。”傍晚回到家,安保仁垂头丧气,饭也子。那时,他彻底绝望了。中文系,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1994高考

  严小玲 教室宿舍没风扇经常热得睡不着

  □首席记者原登荣

  昨天儿子进考场前,西安市民严小玲给了他一个拥抱,随后她却偷偷跑到一旁抹起眼泪。

  “抱儿子是想给他鼓励,进考场好好发挥,同时也是给我鼓励,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严小玲快人快语。她认为,高考一生可能就一次,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拥抱弥足珍贵。

  儿子备战高考,严小玲感同身受,来到考场外,等待之余更是思绪万千,自己24年前的高考片段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播放。

  “我高中三年是在西安上的,但是户口在大荔老家,所以1994年高考前半年就来到大荔县两宜中学这所农村高中复习备考。”提起往事,严小玲记忆犹新。

  来到这个陌生的农村高中,严小玲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们“很拼”,宿舍、教室、饭堂三点一线,几乎一周都不出校门,没有午休,高考前最后的几个月都在拼命刷题。“每天上午5点多在操场背单词,晚上12点后教室熄灯才肯睡觉,教室和宿舍都没有风扇,经常热得睡不着。”

  严小玲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高考前一天的那个下午,学校把同学们用大卡车拉到了县城的大荔中学考点。“当时住在考点跟前的一个招待所,一个房间五个人,奇热难耐,还有蚊子,我们就不停用凉水擦洗,几乎一晚上都没睡。”严小玲强调说,不是紧张得睡不着,是因为条件真的太差。

  凭借扎实的文化课基础,严小玲考到了西北大学学习经济学。为什么选择学经济?她说:“在那个年代,家人的思想就是女孩子学经济将来好就业,每个单位都需要会计,工作稳定些。”

  1998高考

  骆维民 高考那年遇到黑龙江特大洪水

  □记者唐冰文/图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开放以及彩色电视机的普及,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成为许多中国球迷第一届全程关注的世界杯。

  “我高考那几天正好赶上赛程最激烈的时候,但是不敢看,害怕影响第二天考试。”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骆维民说,参加高考的前一天晚上,自己一直没睡着。“不是因为紧张,而是想到一直以来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生活终于要有个结果了,有点兴奋。”

  骆维民说,自己关于高考之前的记忆只有学习。“那时候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就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考大学,学习就是唯一出路。在那个年代,实际情况也的确是这样。”

  “我就读的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是重点学校,中考录取比例不亚于高考。大家学习都不错,所以就要更努力。”骆维民说,考前一个月填志愿是最紧张的时候。“我们当时是先报志愿再考试,分数没达到报的学习就会落榜,也没有复读的机会,高考对于千万考生而言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考后半个月,高考成绩出炉。骆维民以超过一本线50多分的成绩被所报的空军工程大学录取。“那时候,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20年前的那个夏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场特大洪水。“那年黑龙江受灾也比较严重,算是10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眼看着洪水渐渐漫过庄稼地和房屋,骆维民心里也开始焦急。“就等着通知书呢,害怕耽搁报名。”

  “拿到通知书十多天后坐火车去大学报名,周围已经全被淹没了,只剩两条火车轨道。”骆维民离开的那天起,洪水逐渐消退,但这场洪水已经融为他和身边同龄人高考记忆的一部分。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高考 恢复 学习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