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挂面》| 呈现传统文化风采 留住传统文化因子

2018-11-01 08:32:01  来源:各界导报  


[摘要]日前,电影《一把挂面》露天观影仪式在陕北榆林红石峡生态公园举行。时逢秋雨,近千名观众冒雨坚持看完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

  编者按

  日前,电影《一把挂面》露天观影仪式在陕北榆林红石峡生态公园举行。时逢秋雨,近千名观众冒雨坚持看完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

  次日,电影《一把挂面》学术研讨会在红石峡生态公园“半山草堂”举办。研讨会由榆林市作家协会、榆林市老年大学和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榆林红石峡生态公园“半山草堂”、张家山空心挂面榆林体验中心协办。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为电影《一把挂面》把脉会诊,发表观后感。今日,本报选登研讨会几篇影评。

  故事片《一把挂面》由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各界导报社联合摄制。今年7月,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一把挂面》荣获“多元文化奖”。与会嘉宾和评委认为,影片通过讲述一个通俗而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人情之真和人性之美,展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其独特地域风情和独到艺术表现,全面反映陕北风土人情,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凸显陕北黄土高原气象的优秀之作。

  《一把挂面》陕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冯涛

  近日有幸参加了电影《一把挂面》的点映。在秋夜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露天观影,是一种新鲜的体验,随着影片情节的演进,竟浑然忘却了身在何处。凭心而论,这是近年来陕北题材影视作品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是一部具有人文情怀,充满陕北文化蕴藉的、厚重的作品。

  宏阔的艺术格局

  首先,在艺术空间上,这部电影有着宏阔的艺术格局,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作品。“一把挂面”虽小,却关联着陕北人的命运沉浮,生动呈现出陕北人与命运抗争的艰难、困苦的历程,进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影片中密而不传的挂面制作工艺,凸显了陕北人生存的困境。主人公根根以命偷艺,延续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在时代的变迁中,根根依托挂面发家致富的梦想,屡屡受挫。电影中挂面世家三代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联接着陕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影片中三代人分别置身于解放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至今三个时代,人物的命运随着“一把挂面”沉浮。

  根根凭借挂面手艺赢得了衣食的温饱,更是箍起了崭新的石窑,成为了乡土社会为众人所瞩目的人物。可以说,“一把挂面”成就了根根,同时挂面的手工技艺在根根的致富史中得以传承。时光流转至“文革”时期,一切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承父亲手艺的柜柜,被勒令停止从事挂面制作,要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当镜头切换至改革开放后的当下,时过境迁,人们处于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多元发展的时代,饮食需求的多样化及物质层面较大程度的满足,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手工挂面的需求大大降低,挂面的生意难以为继。

  根根作为传统乡土社会老农民的代表,始终无法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来,文化上的隔膜根深蒂固,晚年的根根始终无法释怀的是挂面传承的青黄不接。当儿子与儿媳的挂面生意做不下去时,他始终搞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啃什么鸡”(肯德基)“卖什么劳”(麦当劳),难道“它能比咱家这挂面还好”?

  作为第三代的传承人,栓栓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有知识、有理想、有闯劲,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思想上没有父辈、祖辈因袭的重负,是重振挂面手工艺辉煌的希望所在。

  影片中交织着新旧思想的冲突,柜柜与妻子无法接受大学毕业的儿子回到农村经营看不到前景的挂面生意,而在栓栓看来,这是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不单是家族手工艺传承的问题,他要带动全村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做挂面,把挂面做大做强,趟出一条集体致富的新路子。

  创新性融入陕北文化

  其次,在艺术呈现上,这部电影创新性地将陕北民间艺术、陕北民俗融入到影片的叙事中来。影片中苍凉悠远的陕北民歌,诙谐明快的陕北说书,不仅烘托出浓郁的陕北文化氛围,同时具有特殊的叙事言说功能,推动了影片情节的演进与发展。

  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萦绕其间的陕北民歌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人物的心境,起到了情感催化的作用,强化了观众的观影感受。影片中,根根与妻子的相知相恋,情深意笃,通过一首首经典的陕北民歌演绎,展现的酣畅淋漓,“空心心挂面调酸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不怕(哪个)山高水又长,再难再苦也要把你拉扯上”。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在视听上也有着不俗的呈现。一些典型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在步履蹒跚的根根的视角下,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苍茫高远,见证着陕北这片热土的兴衰更迭;绵延奔腾的黄河水,生生不息,传承着陕北人豪迈奋进的拼搏精神。再辅以影片动人心扉的背景音乐,为陕北文化的呈现抹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增添了电影的厚重与包容性。

  忠实于生活原貌

  再次,在人性的刻画上,这部电影忠实于生活原始面貌的呈现。根根在地主家做长工,舍命偷艺被打得遍体鳞伤,却收获了爱情。在管家的相助下,两人私奔出逃,在黄河岸边以天地为媒结为夫妻。影片将陕北人敢爱敢恨的直爽心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返乡的根根夫妻勤于钻研挂面手艺,因水源的归属问题横生枝节,呈现了乡土社会人性丑陋的一面。

  在生活的磨砺下成长的根根,在影片中始终保有淳朴与善良的本性。“文革”时期偶遇外出逃难的东家,他热情有礼,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将家中仅有的一把挂面送给东家充饥,彰显了人性的美好。

  电影中,根根对于生死有着独特的感悟:“人吃黄土一辈子,黄土吃人一时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既有直面生死的无所畏惧,又有对死后的极端看重。

  深沉的艺术思考

  最后,这部电影在叙事的基础上有着深沉的艺术思考,充满了思辩性,直指心灵深处。在城镇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式微已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这种变与不变之间的抉择煎熬着传统守望者的内心,形成了一种无法释怀的焦虑。

  电影中,根根一次次跋涉在沟壑、田野间,长久地凝望身边的一草一木,内心的孤寂、落寞深深感染着每一名观影者。挂面手工艺作为旧时安身立命的“宝贝”,当下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艺不外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观念禁锢了根根的思想,同时也使得根根的内心备受煎熬。直到去世前夕,根根才放下心中的成见,决定将空心挂面的制作技艺贡献出来,当做留给乡亲们的念想。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本部影片立意之所在。电影用光影留住传统文化的因子,用镜头呈现传统文化的风采,在意味深长的叙事中留给观众以思考和启迪。影片中第三代人欲重振挂面工艺的辉煌,将过去个体发家致富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集体奔小康的产业,给影片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使观众得到了慰藉,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曙光!

  毋庸讳言的是,该电影作为故事片,在情节设置上前后的衔接不够流畅,影响了叙事的完整性。人物性格不够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根根的形象不够突出,更多地让位于陕北文化氛围的营造,减弱了人物塑造的力度。但是从整体来考究,这部影片作为本土化作品,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是惊喜和惊艳,我们有理由期待该部影片的制作团队今后会带给观众更加优秀的作品。

  《一把挂面》思考手艺的生存

  □胡静静

  “挂面是手艺,干部是什么?”“现在的人都怎么了?日子好的都不想吃挂面了?吃的什么基?卖的什么劳?”影片《一把挂面》的几句台词,借一个做了一生挂面的手艺人之口,用最质朴的语言,命中了一个有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问题:手艺,在工业文明的轰击之下,如何生存?

  影片讲述了空心挂面手艺人根根,从为别人打工到自己研发空心挂面手艺,再到其子、其孙继承挂面手艺的整个过程,中间穿插了根根的爱情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对挂面行业的影响。影片的历史背景虽然与中国一段历史时期伴随,然而无论是特殊时期对“资本主义”的限制,还是手工业者因为身份问题曾遭到的特殊对待,这些终究不是挂面无法生存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以后,手工业者也曾一度迎来经营史上的春天,有过辉煌灿烂的时期,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机器制面的兴起,手工挂面最终衰落。究其根本,这是工业文明对于传统手工业的挤压。这样的挤压并不仅仅发生在当代、发生在手工挂面行业,也不仅仅发生在影片中的陕北,而是世界历史进程中手工业文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各种传统手工业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挤,如传统手工制衣业、手工家具业、手工农具业、手工交通工具行业以及各种各样的手工饮食行业等。

  近些年,随着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传统手工业的技艺传承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仍任重道远。《一把挂面》这一部电影,借空心手工挂面手艺人根根的向死而生,表达了手工业向机器制造业进行的无声抵抗,悲壮而发人深省。

  影片的故事背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手工空心挂面后继有人。但是就人物元素所代表的力量来讲,栓栓作为大学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种新兴力量,他的加入为什么就给挂面带来了新生机?是由于新的手段、技术?还是新的管理理念?栓栓提出人多力量大,但是一家人做的挂面尚无销路,一村人做挂面何以就打开了市场?其中缘由并不清楚。其次,手工面业后继有人的结尾,使整个影片向历史发出的诘问,在一片皆大欢喜的收场中被消解。空心挂面所象征的千千万万的手工业仍在濒危,或者已经灭绝,因此,影片若在根根向死而生处作一个开放式结尾的处理,或许所带来的对历史进程的拷问会更加有力。

  《一把挂面》弥散浓郁的陕北味道

  □杨静涛

  电影《一把挂面》以影像方式讲述了地地道道的陕北故事。

  既然要讲述陕北故事,必须得有陕北文化元素的艺术化呈现。这《一把挂面》端上桌,弥散的是浓郁的陕北味道。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直观地感受到了陕北高原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沟峁纵横,黄河奔流,四时变换,既开阔大气,也苍凉厚重;欣赏到了贯穿影片始终的陕北方言,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开工仪式上的祭酒、敬天、敬地以及婚丧习俗等民俗仪式,既艺术地展现了陕北文化的特有魅力,也为故事的讲述营造出了地域文化、民间信仰和本土艺术的生活氛围。整部影片风格朴实,一如陕北大地上祖祖辈辈的人们,实在,坚忍,在英雄主义的气概里还隐藏着浪漫主义的诗意。

  观看完影片很久之后,陕北的山川地理、民风民情仍然萦绕脑海,动听的民歌还在动情地唱着,庄严的仪式还在进行着。这就是这部影片漂洋过海获得第六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多元文化奖的原因所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于此而言,《一把挂面》是成功的,它为宣传、展示陕北文化作出了贡献。

  电影预告片片头是这样介绍的:“一门独家手艺,三代挂面人生,为艺而死,为爱而生。用生命换取做人的尊严,用心志传承挂面的精魂。”这两句话是对电影主旨的准确概括。当然讲述陕北故事,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如何讲好。

  《一把挂面》是一部故事片,文化宣传也好,地方特产展示也好,最终效果如何,还是取决于故事的讲述是不是能吸引人,打动人。从这方面说,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淡化的——这或许有导演的特殊考虑——淡化了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的形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就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环境因素,人物成长、矛盾冲突也就失去了得以展开的空间。

  讲好陕北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把挂面》的创作者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这是一件不容易做的事,应该是所有热爱陕北文化的人们共同的事业。这其中我以为,一定要注意本土性与现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一把挂面》 传统文化 陕北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