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43年前精准首测珠峰高度,陆福仁动情地说:
“能为国家做点事,我觉得值”
陆福仁在家中翻看自己收藏的旧报纸 记者 满淑涵 摄1975年5月,陆福仁在拉萨。
□ 记者 满淑涵
1975年,第8次进藏,8848.13米……
“那年我们国家计划对珠穆朗玛峰进行测绘,新组建的珠峰科考测绘分队在陕西测绘局选人,我有幸成为测绘分队8名技术人员之一。”回想起43年前,参与完成我国首次精准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的任务,今年77岁的陆福仁老人仍难掩激动之情,眼里满是骄傲和自豪。“当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红色金属觇标立上珠峰峰顶,我知道,我们胜利了!”
“我当时最年轻,负责打前站”
珠穆朗玛峰,因其举世无双的高度,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一直吸引着各国科学工作者前来探索。那么,珠峰到底有多高呢?
19世纪以来,外国科考人员多次测量珠峰高程,结果都不够准确。我国过去沿用的8882米珠峰高度数据,还是上世纪初,由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印度公布的,并称其为“埃佛勒斯峰”。
据《测绘通讯》记载,1966年至1968年期间,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高程进行过测量,建立了高水平、高质量的测量控制网,积累了经验,留下了宝贵资料。但由于测量过程中未在峰顶竖立测量觇标,也没有量测峰顶覆雪深度,使测量结果的精度受到影响。
1974年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我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登山、测绘、科考要在第二年共同征服珠峰,保证高程测量的精准度。“为了克服高山反应,我们到北京怀柔香山登山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适应性集训,平均每天有4到5个小时的体能训练,早晨长跑20公里左右,然后再爬山,伙食待遇也不错,都是为了积蓄体能,为登山做准备。”陆福仁回忆说,“这期间业务学习也从不间断,大家为测量珠峰做着充分准备。”
在接受这次测量珠峰高程任务之前,陆福仁已有过7次进藏经验。“当时我是国测一大队8个队员中最年轻的,身体素质好,适应性强,1975年2月就提前出发‘打前站’,先去了成都,再由成都飞往拉萨。”到了绒布寺大本营后,虽然是技术人员,陆福仁仍然主动加入挖土、抬土、垒灶、搭帐篷的工作中。“有一次我搬运行李,不小心撞到帐篷沿,造成左肩脱臼,军测的一位参谋‘咯噔’一下就帮我接好了。我们建好帐篷城,为每顶帐篷标记编号,迎接大部队到来。”
1975年5月,陆福仁在拉萨。
“有人呕吐昏迷,三天两夜饿肚子”
陆福仁还记得,1975年3月20日,测绘队员们离开大本营分别向海拔6000多米的东绒布、中绒布和西绒布进军。测量分队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在三条冰川的两侧布测一条微波测距导线,一条三角锁,必要的天文点和重力点,为交汇珠峰觇标和精准推算珠峰高程做好准备。
这些控制点有的位于冰峰雪岭之巅,有的设在悬崖峭壁边上,每个点都需要上下几次往返。搬家迁站,运送补给,穿行在冰塔如林的大冰川,行动非常困难。由于高原缺氧,空气含氧量不到内地一半,队员们稍一动弹就要大口喘气,再加上负荷三四十斤重的仪器装备,平地上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6000多米海拔的地方就得花上一天时间。
3月24日,各作业组到达指定点位,突遇特大暴风雪。“我们的帐篷被风刮走,被雪埋掉,干粮罐头也大都吹跑了,大家饿了三天两夜的肚子。”陆福仁说,除了应对恶劣的天气条件,测绘队员们还要与高山反应斗争。他的队友邵世坤嘴上打满了泡,食欲不振还每天呕吐;郁期青患了重感冒,持续10天高烧41度,后来又转成肺水肿、胸膜炎并发症,出现重度昏迷。“即使这样,大家也都坚持工作,不敢有半点懈怠。”
陆福仁和队友们分别在不同的高度、点位进行测量。他和另外两位队友坚守的西绒布冰川西1点,是个“承上启下”的点位。“你看,这个点位位于海拔约5600米的位置,通过测绘指挥所了解登山指挥部的消息,然后传给各个小组。”陆福仁指着当时珠峰测高实施图说,“在这里看珠峰,最清楚了。”
5月27日14时30分左右,登山队员将觇标竖在珠峰峰顶,测绘队员们马上开始测读数据,直到太阳落山。为了使测定结果更精准,队员们连续三天进入控制点观测,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在进行了天文、重力、气象等修正后,经过几个月的精密计算,1975年7月23日,新华社正式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精确测得珠峰峰顶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陆福仁满怀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珠峰高度啊!”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退休后的陆福仁喜欢看书读报,作为一位有4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常说:“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2015年,在我国首次精准测定珠峰高程40周年之际,陆福仁和其他5位老同志在西安相聚,回想起当年的经历,大家感慨良多,商量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汇报国测一大队的光辉历程和年轻一代薪火相传的奋斗足迹。“没想到就在七一当天,在党的生日这天,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这是对我们所有测绘队员的肯定和褒奖。”陆福仁自豪地说。
今年3月,陆福仁和5位“老伙计”齐聚北京,亮相央视一套大型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节目《欢乐中国人2》的舞台,由中国故事讲述人撒贝宁向全国观众讲述他们用双脚丈量“世界之巅”,用生命测量中国版图的故事。“从北京回来,一碰上熟人人家就说‘老陆,你成名人了呢’。”陆福仁笑着说,“多年的测绘工作,走南闯北,结识了不少朋友,直到现在,我们都保持联络。”
陆福仁老人案头有许多旧的《工作手册》,他一直还保持着工作时候的“认真”劲儿,有记日记的习惯,每天把一些身边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把报纸上感兴趣的文章剪集起来,留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我常常教儿孙们做事要认真,不要偷懒,今日事今日毕。”
除了记日记,陆老还喜欢收藏,用他的话说,宝贝疙瘩真不少。其中,他最得意的宝贝是一些记录珠峰测量的老照片和旧报刊。“这些都是当年测珠峰时留下的,那时候可没有数码相机,照片都非常珍贵难得,还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布的珠峰高程测定消息等等,很有纪念意义。”对陆福仁和他的队友们来说,这泛黄的纸张里浓缩着的是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在新疆玉龙喀什河突遇山洪,在西藏阿里的激流中涉险,在海南遭遇严重车祸,再加上常年风餐露宿落下的胃病、关节病,回想起这一切,他动情地说:“我这辈子坎坷不少,但能为国家做点事情,没什么后悔的,值了!”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