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慈善工作的思考

2020-06-16 08:45:08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2020年后,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脱贫是相对的,因病、因灾返贫的现象仍会发生,相对贫困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慈善的宗旨是扶贫济困,当绝对贫困消除后,后扶贫时代慈善工作如何开展?这是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命题之一。...

  □赵浩义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2020年后,我国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脱贫是相对的,因病、因灾返贫的现象仍会发生,相对贫困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慈善的宗旨是扶贫济困,当绝对贫困消除后,后扶贫时代慈善工作如何开展?这是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命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脱贫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后扶贫时代慈善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践行《慈善法》,在巩固脱贫成果、改善民生和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探索新机制,打造新业态,开辟新领域,寻找新路径,开发新动能,推动慈善工作升级转型。

  ♥以巩固脱贫成果为目标建立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社会力量要发挥自身优势,为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发挥补充作用。这就要求慈善组织改变以往“一袋米、一桶油”单纯物质救助解决温饱问题的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建立起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的长效机制。

  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文化教育落后是致贫的根本原因,教育扶贫可以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慈善助学作为慈善扶贫的基础项目发挥了很大作用。以陕西省为例,省、市、县慈善会每年募集善款数亿元,资助数万名贫困学子完成了高中、大学学业。这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能有效帮助家庭摆脱贫困。在脱贫攻坚阶段,慈善助学因政府对贫困家庭实施建档立卡,救助对象明确。然而进入后扶贫时代,贫困户均已脱贫摘帽,救助谁?帮助相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则需要进一步鉴别。这就要求慈善组织要根据党和政府在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大政方针与具体的救助标准和要求,确定救助对象,采取设立慈善助学基金、建立助学项目等方式,动员爱心企业募集相对固定的慈善资源,使慈善助学有计划、有项目、有对象、有标准、有监督、有评估地精准施救,建立持久稳固的长效教育扶贫机制,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减少因病致贫返贫。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罹患大病是家庭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国家建立了医疗健康保障体系,但部分大病患者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仍是其家庭沉重的负担。省慈善协会经过几年摸索,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医疗机构、药品器械企业、医护志愿者三大健康扶贫联盟,组织二甲及以上医院参与,发动一批药品、医疗器械企业捐赠,动员一批医疗志愿者到农村、社区开展义诊,设立了一批重大病种救助项目。除中华慈善总会的药品援助项目外,每年募集善款和药品器械数逾亿元,救助贫困大病患者数万例,使健康扶贫有相对稳定的机构、资金、团队和项目,构筑了健康扶贫的长效机制,这个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建立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帮助农民开发致富项目。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是帮助脱贫人口开发致富项目,确保有稳固的产业收入。在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应进一步动员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联系科技部门为刚刚脱贫或处在贫困边缘的家庭提供产业项目帮扶资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开发生产项目。省慈善协会对定向帮扶的丹凤县五官镇阳阴村67户贫困户每户资助5000元,作为香菇合作社的入股股金,并开展香菇种植技术专业培训,经过两年时间实施,67户贫困户人均收入一万余元,全部脱贫摘帽,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因此,在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要配合当地政府对相对贫困的家庭在产业扶持方面给予关注,动员一批爱心企业设立相对稳定的产业扶贫基金,联系涉农科技部门因地制宜举办科技培训班,定向提高相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帮助相对贫困地区打造支柱性的主导产业,确保相对贫困家庭每户有一个产业项目,每户有一个懂技术的劳动者,从而建立起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使相对贫困人口能够依靠劳动稳定脱贫。

  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消费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将贫困群众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在消费扶贫方面,慈善组织虽不是电商企业,也不是团购单位,但可以发挥慈善平台作用,做需求端与供给侧的桥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原则,广泛联系电商平台、爱心企业及大型消费团购单位组建消费扶贫联盟,开展线下、线上消费扶贫公益活动。5月30日,省慈善协会联合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及商洛市政府,为商洛市8个县区举办了一场“我为秦岭来拼单”网络直播带货消费扶贫公益活动,以“流量网红+知名主播+市县长加持直播带货”的方式,在淘宝、抖音、快手平台推介16款特色扶贫商品。这一公益活动受到40万名网友关注,5小时直播带动销售收入74万元。此次公益活动因初次尝试,虽销售量不算大,但不失为慈善组织参与消费扶贫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以互联网为驱动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

  互联网、区块链以链接一切的优势将贫困需求与社会爱心互联互通,开辟了网上小额大众慈善募集的新渠道,改变了传统慈善线下动员捐赠的募集模式。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要建立互联网思维,学会用互联网做慈善,通过互联网广泛连接社会爱心与贫困需求,进行“大众”“小额”网上捐赠,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

  省慈善协会经过5年探索,在数字慈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省慈善协会先后入驻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多个网络平台,策划公众乐于参与的众筹项目。尤其是在每年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中,省慈善协会通过顶层设计,落实企业配捐资金,发布网络众筹倡议书,深入市、县巡回宣讲培训,联合全省慈善组织和扶贫部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三个主体共同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去年“9·9公益日”活动中,省慈善协会平台推介项目726个,省内外120万网民爱心捐赠,3天网上筹款11921万元,全年网上筹款17536万元。5年来,省慈善协会联合市、县在网上推介筹款项目3254个,1400万人次参与捐赠,网络筹款3.15亿元。目前,省慈善协会网上众筹已建立了常态化机制,形成了数字慈善新业态。2019年平均每天网上筹款48.04万元,荣获中央、省网信办“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奖”。

  ♥以创建慈善社(区)村为载体探索慈善参与社会治理新领域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慈善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转变。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很多、领域很广泛,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创建慈善社(区)村。因为社(区)村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是居民生活的家园,如果在每个社区、行政村都建立慈善组织,传播慈善文化,实施慈善项目,开展慈善活动,以慈善的路径和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既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也将慈善的根系延伸到了社会最基层,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笔者认为,慈善社(区)村的创建,要以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宗旨,以传播慈善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实施关爱儿童、老人慈善项目为重点,其创建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慈善组织向基层延伸,设立社(区)村慈善工作站;二是以乡情为纽带,开展线下网上募集社(区)村慈善基金扶贫济困;三是创办慈善老年学校或留守儿童之家,实施关爱“一老一少”慈善项目;四是建立居民慈善公约,推进社(区)村精神文明建设;五是组建社(区)村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在社(区)村内开展慈善义工服务,从而打造一个居民参与、社会帮扶、文明自治、互帮互助的新时代幸福家园。

  从2016年开始,省慈善协会开展慈善社(区)村创建活动,初期的组织形态为“农村慈善互助会”。互助会由村民自愿参加,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开展慈善互助活动,每个互助会都有慈善公约,有互助金。互助金由村民和爱心企业及热爱家乡的在外工作人员捐赠,用于本村贫困户的帮扶和急难救助。2018年,“农村慈善互助会”升级为“创建慈善社(区)村项目”。省慈善协会建设了覆盖全省的慈善社(区)村网络平台,市、县慈善会动员具备条件的社(区)村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入口,通过互联网线上认领创建。目前,首批创建的156个慈善社(区)村已投入运行,线下、网上募筹社(区)村慈善基金近3000万元。创建活动将慈善的根扎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改变了以往农村、社区单纯依靠政府救助和外界捐赠的扶贫模式,激发了民众互助活力,是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是倡导互爱互助,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是“互联网+慈善”的创新之举。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

  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慈善史,无论是道家的慈爱观、儒家的仁爱思想,还是当代的利他主义价值观和平等、友善、互助的现代慈善理念,崇德向善、立德育人是古今慈善文化的基石。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探索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形态与活动方式。以陕西为例,通过实施八大工程开辟了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

  一是中小学慈善教育工程。省慈善协会联合省教育厅在中小学校实施慈善文化教育工程。这一工程历经9年,从十校试点到千校推广,目前已实现了全省覆盖,有80%的中小学校近400万学生每月上一节慈善课,每月举办一次慈善主题班会,每月写一篇善行作文;学校每年组织慈善征文、“日行一善”演讲竞赛和慈善文艺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将慈善教育纳入德育考核,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校本教材进入德育教学计划。这一教育活动以立德育人为宗旨,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日行一善”为载体,用“爱”塑造学生的心灵,用“善”培养学生的行为。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等方式树德育人,成为中小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大实践,被誉为慈善的种子项目、基因工程,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项目奖”。

  二是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省慈善协会联合省高教工委在全省高校实施“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在高校举办慈善文化大讲堂、慈善论坛、慈善沙龙,开展慈善书画、摄影、项目创意大赛等。每年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利用暑假深入贫困山区开展支教扶贫,有效实施了产业、教育、健康、文化扶贫领域的慈善项目,开展了科技、环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该项目荣获省政府“慈善项目奖”。

  三是慈善文化传播工程。省慈善协会成立了慈善书画研究会,以书法、绘画、摄影、诗文、阅读、朗诵等多种形式传播慈善文化。组织书画家每年举办书画大赛及捐赠活动,累计捐赠书画作品数千幅,作品义卖及书画家慈善捐赠2100万元;与省摄影家协会、诗词学会联合开展慈善摄影、诗文创作大赛和朗诵活动,每年征集慈善摄影、诗文作品数千件并进行展出和朗诵;实施共享图书“爱为读”项目,建设公益性共享阅读平台,助推全民阅读开展。

  四是慈善文艺表演工程。省慈善协会成立慈善文艺总团,下设编创、音乐、舞蹈、戏曲、朗诵五个分团,常年深入市县举行巡回演出;组织文艺志愿者团队进社区、到农村演唱爱心歌曲,组织慈善文艺汇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传播慈善文化。

  五是慈善文化养老工程。省慈善协会面向社区开办慈善老年大学。首批开办的163所学校开设了时政、国学、音乐、绘画、书法、养生、健身等课程,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专业人士授课,学员免费入学。协会为每所学校资助5万-12万元,用于购买教学设备、活动器材和师资费用。慈善老年大学以社区建设为内涵,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是草根慈善的创新,是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六是慈善文化理论研究。省慈善协会与西北大学联合组建了“慈善研究院”。9年来,研究院秉承“会校合作、学用结合、创新研究、开放服务”的方针,建设了“慈善文化研究文库”;举办了近百期“慈善文化大讲堂”;出版了30部研究专著;发表了数百篇慈善研讨论文;每年开设10个科研项目对慈善公益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研究院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省慈善协会的智库、人才培训基地、理论研究高地,为陕西慈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七是举办慈善高峰论坛。省慈善协会每年举办国内或国际慈善高峰论坛,为慈善实务寻求理论指导。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慈善高峰论坛”邀请了丝路沿线300多名国内外慈善公益机构的专家学者、实务精英参加,主论坛商讨重大课题,分论坛荟萃发展成果,高端对话互动交流转型探索。国内外30多家媒体盛赞论坛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慈善公益的活力。2019年又与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举办了“中华慈善论坛”,为新时代慈善公益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八是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每年9月5日举办“陕西省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以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表彰先进、推介项目、开展慈善募集。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设有数十个活动点,学者讲解《慈善法》,医生为群众慈善义诊,著名书画家现场挥毫,近千人参加,与会者排列长队实施慈善捐赠。2017年这一活动被中央电视台在全国直播。与此同时,每年9月5日举办“助力脱贫,慈善之光”电视晚会,表彰“三秦善星”,推介扶贫项目,数百家爱心企业举牌捐赠款物累计逾19.5亿元。

  ♥以宣传为动力开发大众慈善新动能

  传统慈善是少数企业、人士爱心捐赠的“精英慈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焕发全社会的慈善热情与活力,推动大众慈善发展?笔者认为,应以宣传为动力,开发大众慈善新动能。宣传是发动机,是动力源。因为只有宣传慈行善举,推介慈善项目,树立慈善典型,弘扬慈善精神,才能培育大众的慈善意识,形成浓厚的慈善氛围,尤其在全球信息化的自媒体时代,慈善更需要广泛的传播力。因此,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应将慈善宣传作为整个慈善事业的奠基工程、“牛鼻子”来抓。近年来,省慈善协会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顶层设计大宣传格局:省慈善协会通过顶层设计,作出了募集宣传、项目宣传、网络宣传、全员宣传的安排部署,对会员单位的慈善宣传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倡导全省慈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实施“四个一”慈善传播工程:每人每天点击一次慈善网站、发布一条慈善信息、转发一条慈善微信、发展一个慈善粉丝。

  建立联动宣传机制:省慈善协会设立宣传部、网络信息部,市、县设立宣信部,乡镇设置慈善信息员;省会官网升级改版,市、县新建网站,逐级建立慈善工作微信群;对会员单位慈善宣传量化标准、积分考核,每年评选表彰先进单位、个人和突出贡献媒体;每年举办宣传信息员培训班,评选优秀稿件予以表彰奖励。

  构建融媒体宣传矩阵:省慈善协会每年投入资金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合作宣传慈善公益:在省广播电视台开办《慈善扶贫在行动》电视栏目,在“秦岭云”开办慈善频道,在《慈善公益报》开办“陕西慈善之窗”,在省政协《各界导报》开办慈善周刊(专版),在《华商报》开办《慈善公益》栏目,并运用抖音、快手制作微专题、微访谈,宣传慈善公益。

  抓工程、打战役:陕西慈善宣传抓重点报道工程,实施重大宣传战役。近年来,每年集中开展“爱心企业”“三秦善星”“9·5募集”“9·9众筹”“慈善扶贫”“品牌项目”“亮点工作”七大宣传战役。每个战役组织自办媒体与合作媒体深度采访,在主要媒体集中报道,刊发系列报道或长篇通讯。

  ♥以“四型”建设为目标创建新型慈善组织

  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要根据新时代党和政府赋予慈善组织的新使命和慈善工作的新变化升级转型,创建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型、公信型的慈善组织。

  学习型。慈善组织要坚持党建、政治引领,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慈善法规,学习慈善社工专业知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慈善作为党和政府社会工作的一部分,紧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合力建设新型慈善组织。

  创新型。在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慈善的路径与方式,在宣传、募集、项目、志愿服务、慈善实业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在巩固脱贫成果上寻找课题开发项目,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开辟领域,在大众慈善方面寻找路径,在网络慈善领域有所作为,在项目管理方面有所创新,在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方式上不断探索。

  知识型。在后扶贫时代,慈善队伍急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增加新鲜血液。要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的慈善专业工作队伍。同时,慈善工作仍需要一批清正廉洁、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掌舵领航,老同志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地缘、人脉资源对慈善工作也是宝贵财富。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无论是老同志还是年轻人都要学习“充电”,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掌握慈善的一技之长。

  公信型。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力和立身之本。一个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依法依规办事;二是慈善组织的工作状态,是否热情负责、是否锐意进取;三是信息公开程度,慈善款物募集、使用信息是否公开透明,慈善款物使用是否公平公正;四是慈善组织是否廉洁自律。近年来,在公益慈善领域有关公信力的负面报道和失信记录频频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自律意识,优化组织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不断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和自律机制。(作者系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

  《各界导报》2020年06月16日 第4643期第3版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扶贫 慈善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