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都 大爱之城 ——延安市慈善工作巡礼

2019-11-19 08:21:51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延安,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文明之城。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革命与慈爱在这里凝炼。风云际会,玉汝于成,成就红色之都、大爱之城。...

  □记者李彦伶通讯员胡运森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文明之城。

  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革命与慈爱在这里凝炼。风云际会,玉汝于成,成就红色之都、大爱之城。

  用延安精神做慈善

  延安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当代延安慈善事业的奠基者与践行者,延安市慈善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延安精神发展慈善事业,以慈善事业丰富延安精神,逐步形成了“政府有力推动、协会深入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慈善格局。

  17年风雨兼程,17载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延安市已累计募集慈善款物4.25亿元,实施慈善项目317个,惠及贫困群众103.6万人。全市现有志愿服务团队718支,志愿者6.2万余人。延安市慈善协会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奖”“中华慈善奖”“全国社会组织奖”“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七星级称号”等多项荣誉,为延安全面建设“慈善大爱之城”目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2018年“中国善城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会”上,延安市荣登中国慈善城市百强榜,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30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首善之城”。

  自2016年起,延安市慈善协会逐年组织开展“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慈善募捐活动,通过召开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慈善动员大会,在全市掀起募捐热潮。据统计,今年“99公益日”期间,延安市网上募捐突破500万元大关,较去年的161万元有了质的飞跃。

  以项目实现慈善目标

  慈善助学工程是延安市慈善协会的重点品牌项目之一。多年来,市慈善协会将助学对象精准定位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子身上,累计募集、发放助学金630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42万余人,中小学生7.1万余人,努力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学子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及家庭命运。

  截至目前,市慈善协会在“关爱儿童”工程中的“留守儿童关爱之家”“亲情连接室”等项目中已累计投入善款766.1万元,受益者达8.7万余人。

  在“慈善医疗救助”工程中,中华慈善总会共捐赠药品价值3100多万元,减免11.3万人次贫困患者的医药手术费用5000多万元,捐赠59所基层卫生院医疗设备价值605万元。延安市慈善协会建立了由260位医疗专家组成的慈善志愿者队伍,共开展大型义诊140余次,受益者达8.6万人次。

  在“企村共建”工程中,延安市慈善协会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产业帮扶、结对帮扶、项目帮扶模式,共有409家企业结对帮扶759个行政村,投入帮扶资金4.7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88个,帮扶贫困人口达3.7万人。

  在“助孤助残助老”工程方面,延安市慈善协会设立了“特殊特困儿童救助金”,累计救助困境儿童1578名;帮扶残障人士902人;向4.3万名60岁以上城乡孤寡及贫困老人捐赠慈善保险金216.7万元,获得保额13亿元;为全市13个县区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捐赠了价值近500万元的净水设备。

  将文化建设置于首位

  多年来,延安市慈善协会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将弘扬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发掘善行义举、壮大慈善队伍作为慈善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慈善氛围与日俱增,慈善活动日臻完善。如今,延安每个县区都设有慈善协会,拥有6.2万名慈善志愿者。为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志愿者素质,市慈善协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对志愿者队伍进行重新注册登记及授旗工作。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市志愿者队伍共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300多次,筹集善款及物资近100万元,服务人群达100万人次。

  善若春雨,润物无声。作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已在延安全面普及开来。在市慈善协会、市教育局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各校慈善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等创新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市慈善协会通过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等一系列活动,挖掘了许多动人的慈善故事,为打造“人人知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氛围奠定了基础。

  市慈善协会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主动与驻延安各新闻媒体建立联络机制,通过媒体向社会各界讲述延安慈善故事,做到报纸上有字、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同时,市慈善协会还不断巩固宣传阵地,建立了各县区慈善信息员队伍。自2016年以来,市慈善协会已连续3年荣获“陕西省慈善宣传先进单位”称号。

  《各界导报》2019年11月19日 第4479期第4版

编辑: 陈晶

相关热词: 延安 慈善 工作巡礼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