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慈善工作的新路径 ——榆林市慈善工作启示录

2019-08-27 08:59:41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慈善法》开创了大慈善格局,党的十九大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慈善事业如何发展?...

  □ 赵浩义

  《慈善法》开创了大慈善格局,党的十九大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慈善事业如何发展?着力点在哪里?应向哪几个方面重点突破?带着这一课题,今年4-5月,笔者两次走进榆林市调研座谈。随后又走访了横山、子洲、绥德、定边四区县,察看了慈善社区和慈善项目建设等情况。在这里,我看到了传统慈善的转型升级,找到了开展新时代慈善工作的新路径。

  深刻的变化

  榆林市慈善协会成立于1998年,历经20多年发展,市、县慈善协会已达到14家,工作人员120名,注册志愿者分会和服务队1138个,慈善志愿者51550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县慈善协会募集款物价值总额5.1亿元,实施社会扶贫和社会治理慈善项目8大类1000多个,帮扶贫困人口240万人次,成为榆林市社会力量扶贫的主力军。先后荣获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奖”,省、市政府“慈善奖”,并多次受到省扶贫办、省慈善协会的表彰奖励,被市民政局评为4A级社会组织。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慈善工作,有三大明显变化:

  一是慈善行为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转变。榆林市慈善协会成立20年来,主要开展了助学、助医、抗震救灾、扶贫济困、扶老助残类的物质救助,为榆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慈善协会一方面拓展慈善募集渠道,实施物质救助慈善项目,先后搭建了企业捐赠、社会众筹、外联合作、购买政府服务等多个募集平台。另一方面,投入数千万元实施慈善文化项目,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校慈善文化教育活动,学生每月上一节慈善文化课、举行一次慈善主题班会、写一篇善行作文,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日行一善”演讲大赛、慈善征文、慈善文艺活动;在农村实施慈善互助会项目,开展村民互助,建设文明乡村;在城镇实施创建“慈善社区”项目,开办慈善老年大学,实施文化养老。这些项目使慈善工作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建立了物质救助与人文关爱相结合的现代慈善项目体系。

  二是慈善募集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线下募集转变为线下网上相结合的募集。2017年,榆林市慈善协会带领8个县区慈善协会在网上发起了14个项目的网络募捐,共筹款342.14万元,其中仅府谷县一个农村慈善互助会项目就筹款296万元。2018年,市、县13个慈善协会发起项目38个,参与网民近10万人次,网络筹款545.57万元,在全省名列前茅。今年以来,榆林市慈善协会培训动员县慈善协会围绕当地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生态环保等发起网络筹款项目,推动网络众筹常态化,仅榆阳区发起的绿化环保项目在一个月就筹款30万元。

  三是行善主体的变化:由传统的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发展。2018年,在榆林各级慈善会开展捐赠的企业总数已达到301家,个人25万名,比2010年增长了50%,尤其是在社会扶贫网上注册帮扶的爱心人士已达到1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8.4%。目前,榆林市慈善捐赠已从少数企业、爱心人士为主体的精英慈善发展为大众慈善,小额捐赠已成为榆林市公众的生活方式之一。

  新路径探索

  近年来,榆林市慈善工作围绕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和社会公德建设两大命题,以助力脱贫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积极探索新时代慈善工作的新路径,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和社会治理并驾齐驱的现代慈善体系。

  一、推广运行中国社会扶贫网。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运行工作在全国启动后,榆林市慈善协会把推广“社扶网”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慈善扶贫的重要抓手,动员区县慈善协会积极参与。建立市、县、镇、村四支队伍,创立四级联动运行机制,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登录发布需求,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注册帮扶。在网络运行中,抓住需求端与供给侧两个端口,组建了扶贫志愿者、扶贫专家、电商扶贫、扶贫众筹、宣传媒体五大联盟,提高帮扶活跃度与精准度。截至6月24日,全市在“社扶网”注册用户1051492人,发布需求103580个,对接物品、资金需求99468个,成功对接率96.03%。与此同时,市、县慈善协会以“社扶网”上发布的脱贫需求为导向,组织线下慈善募集,联动多个网络平台众筹,有效汇集了社会力量和资源,线下募集扶贫款物价值5000余万元,精准帮扶近20万贫困人口。此外,他们还创新搭建了“榆林爱心GO”微信平台,为榆林市贫困户在网上销售农产品提供电商服务。

  二、开发慈善项目精准扶贫。慈善救助要进入扶贫攻坚主战场精准扶贫,榆林市慈善协会对原有的慈善项目进行梳理整合,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立救助项目:整合传统的“三节救助”项目,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精准施助,每年市、县支出善款2000余万元,帮扶贫困家庭、儿童、老人8万多户(人);实施教育扶贫项目、产业扶贫项目、健康扶贫项目、养老助残扶贫项目,设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健康扶贫专项基金;实施“慈善筑巢”“关爱花蕾”“留守儿童之家”项目,为困境儿童提供在校食宿条件,实施学业辅导、亲情关爱、心理慰藉,帮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三、焕发数字慈善新动能。“互联网+”催生了数字慈善新时代,榆林市慈善协会以“互联网+”为驱动开创慈善新业态。招聘5名专业人员,组建了网络信息部;协会官网改版升级,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倡导县慈善协会建设网站、推动市县两级慈善网互联互通;入驻腾讯公益、轻松筹等全国性网络众筹平台,策划公众乐于参与的网捐项目。在2017、2018两年“9·9公益日”活动中,市慈善协会发出倡议,巡回宣讲培训,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三年来,市、县慈善协会在“9·9公益日”推介众筹项目54个,网上募集善款累计1079.5万元,参与捐赠网民达25万人次。

  四、引领大众慈善发展。从2016年开始,榆林市推广府谷县创建农村慈善互助会的经验,在全市开展慈善社区(村)创建活动。慈善社区(村)创建活动以提高居民道德素质,倡导互助友爱新风为目标,以文化养老为抓手,以城镇社区、行政村为单位,设立慈善工作站,募集社村慈善基金,成立慈善志愿服务队,开办慈善老年大学,建立村民慈善公约。目前,全市已建慈善社区(村)86个,募集社区村慈善基金近500万元,组建社、村志愿服务队近百支。慈善社区(村)的创建把慈善的根系延伸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在居民中倡导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是慈善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五、创新志愿服务的路径与方式。榆林市慈善协会积极探索新时代慈善志愿服务的路径与方式,组织动员志愿者进入扶贫攻坚主战场结对帮扶贫困村。2018年,市直57个慈善志愿者分会结对扶贫成效显著,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市中级法院、市残联等市直机关单位慈善志愿者分会积极响应号召,开展“慈善扶贫一日捐”,组织分会慈善志愿者捐款捐物,用于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市慈善协会直属服务队多次深入榆阳、佳县、米脂、子洲、横山、清涧等县区贫困村开展扶贫济困慈善志愿服务活动。

  慈善人的担当

  政治引领:将慈善事业置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榆林市、县(区)慈善协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慈善工作置于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争取政府支持。榆林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9月召开了“榆林慈善大会”,会上有27家爱心企业现场捐赠2200多万元,协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颁发了“榆林慈善奖”。定边县委、县政府将慈善项目列入民生工程,以慈善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扶贫,无偿划拨10亩土地、拨付资金550万元,建设承载了“慈善老年大学”“留守儿童之家”和“社区慈善孵化园”项目的定边县慈善公益服务中心。

  大爱情怀:与穷结伴,为贫而战。榆林市慈善协会会长刘洪担任会长9年来,深入企业动员募集,翻山越岭访贫问苦,围绕贫困户最迫切的需求策划项目,亲自策划慈善重大活动,工作中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在他的带领下,市慈善协会一班人埋头苦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慈善募集连年增长。爱心企业家臧明山去年担任横山区慈善协会会长后,一心扑到慈善事业上,一手抓内部治理,建章立制,一手抓慈善募集,仅半年时间就募集善款300多万元,协会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开拓创新:运用大慈善思维,开创大慈善格局,担当新时代慈善大任。榆林市慈善协会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的工作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的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彰显慈善事业在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慈善法》颁布和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榆林市慈善协会把县区慈善协会会长召集起来学习培训,研讨新时代慈善事业的定位,明确新时代慈善工作的方向,寻找新时代慈善工作的路径,运用大慈善思维,开创了大慈善格局。在慈善募集、社会救助、项目品牌建设、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慈善项目实施中,为全省创造了许多经验,成为全省慈善工作的一面旗帜,连续五年被省民政厅、省慈善协会评为“慈善工作先进单位”。

  克难攻坚:不断激发社会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与活力,多渠道募集慈善资源帮扶贫困人口。榆林市慈善协会以精准扶贫为己任,不断激发社会各界慈善热情与活力,努力拓展慈善募集渠道。近两年,当地慈善协会纷纷走出去,到全国各地找善主、结善缘,与外地爱心企业、公益机构合作,内引外联开发慈善资源。定边县仅用8个月时间就募集善款2084万元,其中72%来自于外地慈善资源。据统计,榆林市和其他区县慈善协会50%的善款也都来自于对外合作成果。

  清正廉明:规范运行,依法行善,提升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榆林市、县慈善协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创新性、效能型、公信型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力求实现政治(党的领导)、法治(慈善法规)、自治(自律章程)、德治(思想教育)、智治(科技手段)局面。截至目前,榆林市慈善协会共建立了11类47个规章制度,依法及时公示慈善募集和款物使用情况,实现了法治慈善、阳光慈善。

编辑: 罗亚秀

相关热词: 榆林 慈善 社会 助学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