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地质调查转型升级 助力陕西“三个经济”发展

2020-01-17 09:46:21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亚非拉等11国地质专家参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野外示范基地

  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支撑政府,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围绕基础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矿产地质、灾害地质、能源地质、城市地质、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等九大业务领域,积极推动转型升级,有效服务全省“三个经济”发展。

  不断延伸地调工作服务领域,支撑我省枢纽经济建设

  1.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服务城市交通建设。大力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为重大工程、线性工程、管廊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减灾防灾提供基础性、先行性地学支撑服务。累计完成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2.5万城市地质调查面积1280km2,系统查明了大西安地区基底构造和活动断裂,构建了城市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在交通规划选线及综合客运枢纽选址等方面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地学依据。

  2.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服务交通枢纽建设。开展铁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先后完成了全省62个地质灾害严重县(区)详查,建成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规程,创建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分析中心,为交通规划选线及综合客运枢纽选址及交通线路安全运营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地质技术支撑。

  3.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和“地质云·陕西”服务大交通建设。直属的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二,是自然资源部在陕唯一的数据接收节点,目前实时接收9颗国产卫星数据,日均传输数据约30GB,空间分辨率达到了亚米级(0.8米);“地质云·陕西”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2.0”重要省级节点,于2019年10月9日全国第二家建成上线,包含11个应用专题,在数据拥有量和技术方面处于全国地质调查行业领先地位。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和“地质云·陕西”为全省大交通建设提供地质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等服务,应用实效良好。

  积极发展地质经济,服务我省门户经济建设

  1.以矿产资源勘查带动矿业、制造业经济发展。紧抓找矿突破不放松,针对全省优、急、稀、特矿种,进一步加强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地质找矿工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全省矿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矿产安全保障。近5年,共开展项目150余个。地勘基金项目成果喜人,新发现一批优、急、稀、特矿种矿产地15处,矿点、矿化点117处,各类矿化线索26处,圈定找矿靶区59处,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地质找矿成果,新增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5万亿元。

  2.以清洁能源调查、勘查助推和拉动低碳经济发展。不断加大页岩油、页岩气、地热能等低碳清洁能源的勘查力度,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步伐。系统总结了汉南地区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圈定了页岩气远景区4处,估算页岩气远景资源量6000亿m3;服务关中平原城市群国家战略,不断深化陕西省大中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研究,查明全省10个地级市和杨凌示范区中心城区规划区浅层地热能热容量为1.50×1015千焦/℃,相当于6524万吨标准煤,突破了地热井成井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相关地方规范标准,建成了多处推广示范基地,牵头组建了陕西省地热协会,为全省治污减霾开辟了新途径。

  3.以土壤调查拉动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查明全省土壤中硒、钾、碘及重金属等元素生态地球化学背景,完成土壤质量等级划分,积极探索“土壤+”新模式。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近4万km2;完成1:5万关中、陕南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评价5750km2。开展碱性富硒土壤开发利用研究,积极试验天然富硒农作物品种,着力形成富硒智慧农业新模式。在关中盆地圈定适合特色农业种植的清洁富硒土壤面积1684km2,在陕南地区系统圈定富硒土壤面积1877km2,已建成两个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成功试验10个天然富硒农作物品种,有效助推农业经济发展。

  4.以地质遗迹调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云计算等方法,开展了全省地质遗迹普查、全省旅游地质资源等级评价及经济社会价值评估工作。先后调查发现陕西273处重要地质遗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11处、国家级42处、省级63处,汉中天坑群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21世纪地理大发现,陕北丹霞地貌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红谷”。举办了6次汉中天坑群国际联合科考、5次丹霞地貌联合科考,主办了2019年第四届国际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为陕西申报国家级、世界级地质公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推动旅游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

  全力打造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助推我省流动经济建设

  1.建设一流科技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汇聚。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吸收优秀人才来院工作和研修,建立高端人才队伍,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2017年11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王双明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国省级国土系统唯一的院士。目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1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两院院士7名,外聘国务院参事1名、知名专家6名、外籍专家9名,高级职称209人,博士研究生58人,硕士研究生135人。

  2.多措并举开展务实合作,全力提升技术交流。依托“丝绸之路地质科学院”平台,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地质调查,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依托国际洞穴联合会平台,先后开展了6次中捷汉中天坑群联合科考;依托苏陕扶贫协作系列项目,与江苏地调院建立了全方位交流合作关系。建成了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控重点实验室、中国浅层地热能研究与推广中心陕西分中心、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陕西省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分会等30余个科技创新平台,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地质科学和技术交流合作,吸引国内外各类科研资金1.5亿元。

  3.千方百计深化国际交流,多方位增大信息流。积极参与上合组织国家地学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地质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加快创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大数据中心,吸收并集成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地质信息向数字经济转化。通过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国际科考、高级研修班、专题培训班等四大抓手充分汇聚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流,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全力支持陕西流动经济发展。2019年,先后主办和承办了“中国西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学术论坛”“西安国际地热学术研讨会”“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卫星遥感国际研讨会”“东南亚及非洲10国卫星应用研修班”“第六次汉中天坑群国际联合科考”“第五次陕北丹霞国际联合科考”等8次大型活动,来自印度尼西亚、韩国、波兰、塞尔维亚以及欧洲地热能委员会的多名国际知名地学专家先后12次赴院交流指导工作,有效汇聚了国内外地学领域的前沿信息,有效助推科技创新工作。一年来,获得《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技术》等5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陕西 三个经济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