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导报—各界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陈雪 贺鹏飞)智能分拣分选、冷藏冷运、个性包装、品牌营销、精深加工、三产融合……这些果业领域的词汇,对于果农们而言,这两年已不算是新词。据悉,按照延安市委五届三次、四次全会以及全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内容被提出,以此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苹果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苹果产业。
2018年10月11日至15日,“苹果产业后整理采访团”多家媒体深入洛川县、富县、黄陵县、延长县等了解延安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进展。2017年,延安市苹果面积达到366万亩,产量323万吨,产值102亿元。那么,在提出苹果产业后整理的概念后,2018年的延安苹果产业,究竟有哪些变化?
在传统种植果树和销售苹果的基础上,今年,延安苹果后整理的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新建智能选果线50条,小时精选能力达到280吨;建成冷气库12万吨,冷气总储能达到100万吨,新组建冷运公司6家,新增冷藏运输车7辆,新建品牌专卖店建成105个。
陕西富县绿平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现代农业开发、苹果生产、加工储藏、进出口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2017年9月,该公司积极响应延安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富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900余万元,引进年选果能力1.5万吨的法国迈夫两通道智能选果线一条,新建4000㎡分选加工车间,实现了对苹果色度、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瑕疵、果形、规格和霉心病等的精准检测。
据悉,类似的果业公司并不少,还探索走出了一条“果园变股权、苹果变股金、果农变股东”的绿平式“三变”改革路,可以给果农分红、保底、或者让其参与监管企业业务。仅富县绿平果业一家,今年就辐射带动了周边3000余户果农2万亩苹果产业发展,并为贫困户免费分选苹果,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了204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自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宜川县成立了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当即协调解决8条用地、融资等各类困难和问题,并出台文件明确了对专卖店建设、品牌包装、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重点推行“延安苹果(宜川产地)”个性化包装,全县统一使用率达到80%,专卖店和直销窗口达到100%。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鼓励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企业或合作社,拓宽增收渠道。
宜川云辛果业专业合作社覆盖两个行政村,目前入社果农406户,果园面积超过5400亩。10月13日,正值苹果的丰收时节,辛户村的4000多亩苹果已全部预定出去。据该村村支书张延刚介绍,合作社和一家南方果品公司签订了10年供货合同,需求量在1000万吨左右,村里的苹果根本就不愁卖,而且年年都能卖上好价钱。
苹果后整理的发展,为果农增加了收入。看着苹果丰收在望,这种喜悦之情溢满了整个果园。“今年的苹果又大又有光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55岁的姚广平是延长县郑庄镇南沟村村民,他成立的延长县广源果业专业合作社,预计今年的收入能达到100万元。
2011年,郑庄镇的许多果园出现长期搁置无人看管的荒芜现象,姚广平一口气承包了150多亩。在镇政府给予的优惠补助下,姚广平全身心投入到果园。“像照顾自家娃娃一样务艺果园”是他的口头禅。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姚广平承包150多亩果园初见成效,“示范园”成了乡亲们的佳话。2013年5月,姚广平成立了延长县广源果业专业合作社,吸收周边85户贫困群众成为社员。合作社为社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统一销售苹果。目前,合作社的果园面积达400多亩,估计今年收入能达到100万元。
从种植、分拣、冷藏链入库、再到营销,延安各县区将苹果后整理为果业工作的头等大事。黄陵县建立实施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合作社与果农签订苹果保价入库协议,承诺区域果农优先入社、苹果优先收购;洛川县新建了15条选果线、冷气调库建设超额完成、直销窗口建设提前运营、苹果宣传推介成效显著。
10月11日至13日,由国家农业农村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以“喜庆丰收,掁兴乡村”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在洛川县举行。通过农民科技互动交流暨陕西省“果王”大赛、苹果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洛川苹果产业研究院建设座谈会、果品营销峰会及电商产销对接会、洛川苹果旅游采摘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延安苹果。
据悉,仅10月13日的电商产销对接会上,就签约了75份销售合同,签约量达34.8万吨,会上还签约了14份招商引资项目合同。苹果购销和招商引资项目总金额达50.63亿元。
今后,延安将围绕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任务,继续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后整理为抓手,持续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在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助推下,延安苹果的产业升级,未来可期。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